【幸会,四十年】传承篇•昔日公社大会堂 今日现代大剧院

2018年10月23日 11:30: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新坝大剧院位于扬中市新坝镇新政东路121号,在当地,上点年纪的人都习惯地称它为新坝大会堂。从公社大会堂到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剧院总经理戴耀明几十年的坚守和孜孜追求。一座乡镇影剧院的发展,也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文化的变迁。

  1975年,戴耀明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扬中市新坝镇,当时的乡领导把管理公社大会堂的任务交给了他。

  “新坝人民大会堂,放放电影,搞搞演出,一个破剧场,门窗都没有,没有办法管理,那个时候就在想要改造一个像样的剧院。因为我们当时定位就第一个,在我这辈子要搞一个适应文化市场运作,老百姓能适应的剧院,那时候就定了一个位置,就围绕这个目标一直干到现在。”

  上世纪80年代,在演出业受到多种新兴娱乐活动冲击而日益滑坡的情况下,要想谋求新的发展,还得走“以副促文,多业助文”的道路。1984年,戴耀明办起了服装、印刷、电器3个工厂和1个动力程控厂。在副业的支持下,1985年,戴耀明自筹资金30万元,在公社会堂的基础上建成了拥有815个座位的新坝影剧院。1989年,新坝大剧院注册成为全国首家民营剧场。1991年,戴耀明被当时的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在人民大会堂表彰大会上做了发言。

  近年来,依托农村电影统筹制、学校电影包场制、敬老电影赞助制等政策性措施,新坝大剧院通过“政策驱动、公益特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不论是电影放映,还是剧目演出都做得风生水起。

  “我们现在电影一年要200多场,演出一年都一百多场,这个在全国没有第二家的。我们要是搞就是每场都客满,送戏下乡啊,我们都是自带椅子,几百张椅子排下来,观众高兴,他们不要自己扛板凳扛椅子,我们吃点苦,我们干这一行,爱好就是看到观众高兴,观众多,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戴耀明常用女儿的话评价自我:“我姑娘一句话说的很好:‘剧场是我爸爸的儿子,我是他的姑娘’,说明我是偏向它这边,每天晚上都是十一点回去,回去晚上还有事。”

  明年即将70岁的戴耀明已经正式退休快10年了,对于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事业,“超龄服役”的他却感觉自己越来越有“干劲”了。

  “政府这块现在也很支持,我们感觉到找到感觉了,现在越干越有劲,老百姓怎么满意怎么演,你看我们最近送戏下乡100多场,不但是扬中,宜兴、金坛,包括浙江我们都去。”

  (镇江台记者赵欢、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