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会,四十年】传承篇·1500余件泥塑 “塑”说乡村记忆

2018年10月23日 11:20:0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今天的农村已经不大能看到过去的老物件,在沭阳县周集乡,74岁的民间艺人张培坤,凭着高超的泥塑手艺,花了几十年时间,捏出了1500多件泥塑作品,也为我们留住了乡村记忆。

  记者见到张培坤老人的时候,他正在赶制一组农村五匠的泥塑作品,铁匠、木匠、石匠、瓦匠、剃头匠……一个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小泥塑在他的揉捏下初具成型,清晰勾勒出七、八十年代的乡村记忆。

  张培坤:“社会逐渐在变革,社会在发展,就是让人们记住,中国在以前还有这种农村五匠,这是历史上的记忆,以后就不会再有这些东西了,这样给后人看了以后,知,中国所走过的路,感叹过去还有这些东西,我就是想给人留下历史的记忆。”

  张老憨厚又热情的笑容,让人很难把这位农家老汉与艺术品联系在一起。老人家自小学艺,书法、绘画、写诗样样精通。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地,很多务工人员开始“往外走”。“土地分下户、各找发财路”,这件《打工》的泥塑,就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的真实写照。

  “一开始出去打工都要带被窝、行李,改革开放以后解放了生产力。这个作品最起码花了有十天时间,从头脑构思,到人物怎么布置安排才让人觉得好看,琢磨了很久。”

  张培坤的泥塑作品,从辛亥革命到中国梦,题材涉及到方方面面。他把自家房屋改建成拥有两个展厅的小型泥塑馆,1500多件泥塑作品陈列展出,县里还为此挂上了“乡贤文化院”的牌匾,这让他颇感自豪。

  “从缺衣少食,一天三餐吃不饱,到现在的四菜一汤都有酒,我的泥塑里面都有,都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在每一件泥塑旁,张培坤还自编了一些押韵的语句进行简要说明,细腻的工艺和逼真的神态,经常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学习。他希望凭借着自己的一双巧手捏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

  “我希望能搞出更多的作品,体现中国人的志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升文化自信。”

  (宿迁台记者张飞,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