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会,四十年】记忆篇·电化教育“破茧成蝶”

2018年10月23日 11:13:5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建成智慧校园、共享智慧教育,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现代化结下的丰硕成果。成立于1978年的南京市电化教育馆,见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迭代更新。李中元老师是当时的筹备组成员,在他工作的后三十年,一直在跟技术打交道,搞摄影、玩摄像,并由此发展成一辈子的爱好。

  年过7旬的李中元退休后,喜欢摄影,喜欢整理照片,老照片记录的故事,很多和他拍的片子有关。

  李中元:“这是和南京商业局合作的,《如何做一名收银员》;这个是《磁铁王国,》六一儿童专辑……”

  1978年,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成立,李中元从一名英语老师变身筹备组成员。刚起步阶段,一切因陋就简,录音、录像和幻灯,是主要的电化教育手段。许多教学片都是在野外拍摄。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中元结识了一位中华虎凤蝶爱好者,回来和同事一合计,决定为中华虎凤蝶拍一个记录片。

  “紫金山、牛首山、皖南、安徽大别山,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蝴蝶本身很小,而且它到处飞,怎么弄?当时野外条件又不好,扛着一种老式的摄像机,很重,还有一个背包机,要两个人来操作,也有20多斤重。”

  野外拍摄已经很难,更何况要记录下蝴蝶从卵到破茧成蝶的全过程。大家决定把蝴蝶请进摄影棚,一天24小时,轮岗守着。

  “在我们馆里面搭了一个自然环境,架个蚊帐,蝴蝶在那里人工去饲养它。从小卵长到小毛毛,日夜不停地守在那。大家轮流值班,你睡两个小时他睡两个小时,机器24小时开着,盯着,就等那一瞬间。”

  两年里,他们跑了几千公里的路,拍摄的大量素材剪出了7分多钟的片子,正是这份努力和执着,《中华虎凤蝶》获得1992年的全国优秀电视教学片大奖。

  为了让更多学生听到名师上课,电教馆请来各路名师录视频,有北京东路小学袁浩,长江路小学王兰。教室里,单个话筒收音效果不好,就把话筒挂在屋顶。

  “那时候,无线话筒质量不是很好,它老会跑调,跑频。那你怎么办?当时我们就想空中吊了好多话筒,专门有个老师,我们管录音的,必须随时随地注意到老师喊到哪一个人,你切到那个人去,切到那个话筒。”

  送教下乡也是常有的事。翻看过去的老照片,总能让人回想到当时的场景。眼前定格的这张照片,是在一片荒郊野外,一辆黄色小面包停在路边,就是这辆车,载着他们送片下乡,车子坏了自己来修。

  “我到云南、广西的这些地方,很多老师他们都没有上过师范的,看完片子以后他就知道了我这堂课该怎么去上。”

   今天的教学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家里就能体验“名师课堂”。正是像李中元老师这样一批“拓荒者”,有了他们写下的1,才有了后面无数个零。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沈杨、实习生刘恺林、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