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会,四十年】记忆篇·李绍友和他的水上“水上急救车”

2018年10月23日 11:05:1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宿迁泗洪县半城镇,位于美丽的洪泽湖西岸,镇上不少渔民都是举家常年居住在这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水面上,也包括洪泽湖区域内唯一一位村医。今年56岁的李绍友水上行医30多年,从当初居住的7吨小铁筏到如今100吨水泥船,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条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从半城镇驱车10多公里,再转乘快艇10多分钟,中午时分,记者见到医生李绍友,他正为村民老钱进行针灸治疗风湿。说起自己的行医之路,李绍友颇为感慨。

  “我一来的时候环境受限,船上药品只能应付一些伤风感冒之类的,连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支气管都克服不了。现在在我这应付不了的,那是必须住院程度的病人。”

  李绍友带领记者从船头转到了船尾,足足24米长,厨房、卧室、病房、甚至客厅一应俱全,这在30多年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第一条是7吨船,才相当于一个小铁筏那么大,都用凿子划的,原来我是没有板凳坐的,原来的7吨船我是盘腿打坐的,坐板凳会头抵住船顶,7吨船都要弓着腰走路;第二条船是18吨的;这是我第三条船了,这是100吨的。”

  如今,船上有了单独的药房位置,外科、内科甚至中医疗法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这与近年来医疗条件的改善有着直接关系。提起30多年前的医疗条件,李绍友连连摆摆手。

  “那时艰苦哦!原来我们这没通电,都是点的煤油灯。冬天结冰上冻,船根本走不动,难,非常难,交通就是不方便,现在条件好了。”

  这几年,洪泽河畔滩头、船头、塘头2000多户村民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急救车”。在李绍友刚来到湖上的时候,出诊一次1个小时,其中路上就要50多分钟。如今这辆“急救车”有了大提速。

  “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都机械化了,过去就是用小筏子,用两个胳膊。记得有一次冬天还下着大雪,我一夜出三次诊,给人家看好了第二天我自己感冒了。天冷还要划小船,原来是人力,现在把机子启动起来,三里五里路几分钟就到,这几分钟搁在过去得一个小时。”

  李绍友在湖上漂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快”了他的皮艇,也让他从只会拿药的“赤脚医生”成长为资格证书齐全的“全职医生”。

  “过去从老百姓角度来说,会拿药的就是医生;现在老百姓不认为了,必须要有资格证书的。好多人问我:你考试考过了吗?我说我绝对能考过的,这个要求就明显了。”

  如今,李绍友正计划再换一条船,能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优质医疗条件。

  “在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老百姓在一天,我这个医生就在一天,老百姓离不开我,确实我也离不开老百姓了。”

  (宿迁台记者赵宇、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