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重阳节 | 我们都是“茱萸的孩子”

2018年10月16日 16:11:0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从易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国古代将一切事物都分作阴阳两面,数字也是如此,奇数为阳,九,阳数之最大者九月九日,日、月都是阳数,所以叫重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此也叫重九。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句话隐喻“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民俗学家认为,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在两汉时期,重阳节已经很接近我们熟悉的重阳节的样貌了。《西京杂记》中记汉人宫中风俗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在这些文献记载中,人们可以知道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等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古人都很重视重阳节这一节日,有人统计,《全唐诗》中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有1600多首,其中有关重阳的诗360多首,在所有节俗诗里数量居首,而其中又以重阳登高诗为最。重视重阳,是因为古人将它视为一个驱邪避灾、延年益寿的节日,而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民俗活动,也与这一目的有关。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一则传说,就集中地反映了这一观点:“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就像屈原“进入”端午节一样,重阳节俗里也少不了陶渊明的身影。重阳节赏菊花、饮黄花酒,这一习俗的兴盛与魏晋文人陶渊明有关。菊和酒本就是重阳节的重要节物,但因为陶渊明对它们的推崇,菊和酒便常出现在后世有关重阳的诗文中。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的人文精神融入传统的重阳节文化之中,显示了传统士人渴慕摆脱礼制的束缚,以及对清高、潇洒、简傲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到了宋元之后,插茱萸的节俗逐渐淡化,宋代文人更倾心于赏菊。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在民间,重阳节民俗活动的重心也从辟邪消厄、逃避灾难潜移到祈求长生、延年益寿的主题上,“延寿客”(菊花)的地位超过了“辟邪翁”(茱萸)。

  进入现代社会,重阳节的辟邪习俗更加淡化,“延年”的主题则得到进化,并与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重阳节成了老人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利用重阳节契机,举办一些尊老爱老的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善莫大焉。

  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更多关注春节、中秋等节庆习俗,相较之下,重阳节俗则普遍被人们淡忘。大多数的年轻人,对重阳节相关的典故传说知之甚少,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菊花满头等民俗更是难觅踪影。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均被淡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当余光中在海峡对岸充满乡愁地自称“茱萸的孩子”“登高,久成我命中的隐喻”时,大陆这边的我们是否能够生起同根同愁之感?

  传统节日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是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它不该被我们遗忘、抛弃。我们亟需发掘传统节日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寻求传统与现代对接之道,赋予传统节日喜闻乐见的载体(比如某些活动、某种具体物质),让更多年轻人能够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把节日过起来,如此,节日里承载的“文化记忆”才可能被唤醒。

  重阳节,当成为一个契机。(从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