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淡出教材,地动仪真假之辩仍是问题|荔枝时评

2018年10月10日 11:24:1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田勘

  (作者张田勘,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有媒体报道,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对此,人教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从初中历史教材转到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该课讲述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尽管如此,张衡地动仪的发明还是陷入了真假之辩中,并且,这样的争辩也早就存在。然而,要弄清地动仪的真假,就需要另一种辨,即用事实和证据来辨别和证明地动仪的作用和原理,以及其是否真实存在。

  对于地动仪的描述主要在《后汉书·张衡列传》,原文是:“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然而,实际上可能存在的候风地动仪早已消失。因此,地动仪只有记载,没有实物,也没有图纸,更没有对原理的解释。于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于1951年复原制造出了一个地动仪的模型。这一模型一直饱受争议,但仍然在中小学教材中延续了数十年。

  最大的争议是,王振铎复原的模型并不能工作,无法模拟在某一方向地震后触发“龙机吐丸”,下面的蟾蜍衔之。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曾指出王振铎模型的错误,称“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是古籍记载有误或不详细,要么是人们的理解有误,因而做出的模型行不通。地动仪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后一种。

  于是,为了让张衡的地动仪能够真正的“动起来”,2004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成为领衔者。在文史专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合作下,研究人员查遍了《后汉书·张衡列传》《续汉书》、《后汉纪》等7部典籍,对地动仪的记载从196字扩展为238字。

  这不仅加深了研究人员对地动仪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家找到了重新设计和还原地动仪的方式,并且造出了新的地动仪。20099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现场的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

  不过,这次的还原只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因为只有来自横波的震动到来时,龙口才会吐丸,其他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而地震到来时产生的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也就是说,新的地动仪部分地证明了张衡地动仪的作用和原理。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将来我们也许会获得更清晰的辨析结果。一种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地动仪可以部分感知地震的方向和程度大小,但是并不像古籍所记载的那么“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另一种可能是,通过改进,建立起更好更新的模型,从而真正证明地动仪对地震的感知“合契若神”。

  无论如何,从现有的情况出发,初中历史教材删除关于候风地动仪的内容,是尊重事实的改动。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