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地,一年变良田!10月8日,记者在盐城东台市沿海的条子泥条北垦区看到,昔日的盐碱地变幻出一望无际的稻田。湛蓝的天空下,黄灿灿的稻穗,与田埂上火红的盐蒿和远方成排的风力发电机组,组成了这个秋天里最美的诗篇。我国著名的农学家,曾担任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80高龄的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逐田核验,对条子泥垦区头年种植出平均亩产超千斤的水稻赞叹不已:“新垦滩涂第一年种稻,亩产破千斤,部分田块有望突破700公斤。沧海变良田,条北只用一年,创下沿海滩涂大面积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范例,堪称奇迹!”
条子泥垦区是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进行匡围的省重点围垦工程,被誉为“江苏第一围”匡围工程。据介绍,条子泥首次大面积种植7230亩水稻,是由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公司、南京北盛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与以往盐碱地改良先养七八年鱼,再进行水稻种植不同,这片处女地头年直接播种水稻。眼下开镰在即,盐城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对其中18个田块进行测产,理论亩产523.3公斤,其中408号田理论单产高达737.5公斤,达到每公顷10.5吨的“超高产”指标。以凌启鸿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对水稻进行测产核验,认为“数据与所在田水稻实际情况甚为符合”。
据悉,条子泥滩涂为粉沙质重盐土,“干的时候像面粉,湿的时候像淀粉”,土壤结构差、肥力低、土质易板结。“沧海变桑田是个自然过程,往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一年盐碱地变良田,不容易!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省农委原副主任张坚勇说,今年插秧期间他到现场察看过,当时水田旋耕过以后,如果不及时栽插,泥浆很快就会板结得无法扎根立苗。秋天能结出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谷,实在了不起!
在不毛之地种稻,还要稳夺高产,唯有技术创新。负责项目技术的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盐碱地改良专家、研究员茆训东说:“我们摸索出‘5N’快速高效脱盐法’‘三干法夺三苗’以及咸水灌溉等关键技术,克服难题。4月1日开始土壤改良作业,到5月20日播种插秧时,耕层含盐量总体已降至3‰以下。”与此同时,在插秧之前,每亩施用了5吨含盐量低的牛粪,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有机质。以深耕、勤灌、多旋来“改土”,用良种、密植、足肥促丰产,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让滩涂当年就成为“米粮仓”。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者走在稻浪起伏的田头,只见每块农田的两头都有3亩左右的鱼塘,这些鱼塘与排水沟串连在一起,进行水产养殖。据了解,未来条子泥垦区将推行稻虾鱼蟹共作模式,既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供给,又可以给迁徙的鸟类提供美好的湿地,提供足够的饵料,让人和自然、人和野生动物更加和谐共处。“盐碱地是人类的后备粮仓,全国15亿亩盐碱地,江苏占1000万亩,而盐城沿海滩涂达683万亩。加速盐碱地改良,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打开广阔的空间。”茆训东表示:“过去,滩涂种稻后的五年不种麦,今年水稻收割后,我们将撒下麦种、栽上油菜,挑战‘滩涂头年吨粮田’的更高目标。”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春良 编辑/梁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