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修复师——越剑 | 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2018年10月03日 18:21:5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中国大地沧桑巨变的40年,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40年。伴随改革开放脚步成长起来的人们,被时代推动,亦推动时代。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担当者、亲历者、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一个个“中国梦”的生动样本。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报道,为你捕捉新时代下鲜活多彩的中国面孔,带你一起感受中国发展的蓬勃动力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逐。


第十三集《乡愁修复师——越剑》完整视频

  我叫越剑一名建筑师,也是一名古建筑修复师

  贵州省安顺市云山屯村始建于1381年,历经600多年沧桑,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我母亲是安顺人,这里是我的根。大学二年级第一次来到云山屯,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在这片具有“大明韵味”的土地上,房子就地取材,顺势而建,延续着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色彩。六百多年的屯堡,这么多石头村寨,有碉楼有院落,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精神家园。但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到这里,我发现许多村子已经凋零衰落。那种物是人非的失落感,很难受。

  学建筑出身的我,曾经的工作主要以设计、建造新建筑为主,可是,当我亲眼目睹这些古老建筑破旧、衰败,我才意识到,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传承将彻底断掉。于是,我开始了修缮乡村老建筑之路。

  在一次乡村调研时,我竟然意外地发现了我们家的宗祠,就在安顺市佳林村。第一次找到越氏宗祠,我激动不已,但同时我也发现整个村里只有这栋老房子了我很希望能保护住这些老的村寨,让我们的后代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的故乡。

  2014年,我们成立了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从修缮老民居入手,借助当地匠师和志愿者的力量进行样板的修复。自2014年至今,我们已在安顺、贵安、香纸沟、义龙等地开展了6个工作营,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摸索实践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营体系。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我们希望能逐步激活古老乡村的生命力。

  今年7月份,云山屯金家小院完成最后一次测绘,志愿者便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老屋修复工作。

  老屋房东奶奶来清理东西,她说,结婚时就住在这里,一直住了五十多年,屋里这张床已经74岁了!看着这些相伴数十载的物件,奶奶眼里充满留恋。我告诉她,我们做修复工作,就是要把这些东西修好,从而保留老一辈人的记忆,也让后代了解爷爷奶奶以前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我们工作营主张的“修旧如故”。“故”就是故事。反映这些建筑原有的故事,是我们修复老屋所遵循的原则。因此,每一步都十分谨慎。拆除完全靠人工,认真分析哪些部分可以保留,哪些部分需要更换,然后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操作,生怕破坏了它的历史记忆。其他步骤亦如此。

  近年来,我们团队先后修复了七座老屋。我们会调整优化其内部功能,使之更适合居住,却不会改变基本格局和建筑材料,保留原生特色我们希望通过修复和改善,让老屋适应当下变化和发展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乡村修复师,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和当地人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修这个房子。欣喜的是,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如今的热情高涨,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已经觉醒

  修复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匠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匠师是村里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懂得乡村的房屋怎么建造懂得乡村的根在何处。如果没有匠师来进行修缮,保护房屋也将无从谈起。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曾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被誉为“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阮教授说:“在修复古建筑当中,提高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我们要把历史的信息完整地留下来,留给下一代。”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2014年,阮教授来到云山屯为我授牌,意味着我正式成为守护云山屯的一份子。我哭了。在当地政府和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共同资助下,云山屯古建筑修复资金问题得以解决,有了继续前行的保障。

  今年是屯堡工作营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一路走来,很不容易。阮教授年事已高,却依然心系云山屯,时刻给予我们关怀、鼓励。我们深受感动,也知道要更加努力,才能不负期待。

  我们身体力行,就是为了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保护传统古建筑不能只有建筑师去做,它需要每个领域的人都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些老屋才可能被保护,才可能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住乡愁。

  编者手记

  屯堡工作营的一百五十多名志愿者孜孜汲汲,民众保护意识被唤醒,六百多岁的古老乡村焕发新的生命力。

  通过古建筑修复,将新的生存方式注入古老村落,乡村便活了,乡愁也是欢快的。

  有乡可归,有根可依,是幸福。

  进入专题,了解更多>>

  我们正年轻——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编辑/马腾达)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