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若张艺谋电影无色,则张艺谋不再|荔枝娱评

2018年10月01日 15:16:0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陈城

  (作者陈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影》公映了。看了之后很满足,如果用一个短句来评价这部电影,这句话则是——这是张艺谋的电影。

  摄影系出身的张艺谋,对于如何呈现视觉上的美感,有着其独特和深厚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这种理解在实践中,得以很好地发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视觉上很震撼的电影,比如《红高粱》,比如《英雄》,比如此次上映的《影》。

  可以说,这种震撼,是观众对电影美术效果的认可,是极富冲击力的视觉盛宴。要让一部电影好看,首先要拍的美,其次是叙事美,最终才是立意美。这三者对于一部好电影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

  就比如说张艺谋成名之作《红高粱》,其浓烈的色彩运用,除了让观众好看,也极大了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印象。红色与黄色,是整部电影的主色调,在各处的出现,都能体现陕北人民的热情豪迈,也切合男主人狂野性格和生命激情。当然,红色还是一种警戒色,其狂躁之气,则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中得以很好体现,突显出了其悲剧的色彩。

  当观众自然而然地被电影视觉上的美所吸引,便会更加沉浸在影片叙事中,从而加深对导演用意表达的理解。故而,这种美,除了对色彩本身地美好表达,其对于电影叙事和用意,一样具有重要意义。美,而不空洞。

  影,即影子,所谓影子,即正主替身,自古以来便有。作为一个人的影子,其悲剧色彩是无法脱离的,影子的存在就是为了帮主人躲避来自各个方面的生命威胁。影子,其实就是正主的另一条命,随时可弃。

  《影》是一部讲述三国故事的电影,张艺谋的灵感创作来源于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三国里的故事,在国内可谓众人皆知,但《影》所讲述的故事,则来源于三国而超脱于三国。

  邓超饰演的沛国大都督子虞,被胡军饰演的敌国战将杨苍击败,负伤之后启用从小培养的替身境州(邓超),为他行走在朝堂和战场。同时,郑恺饰演的沛国国君沛良与大都督子虞互相算计。做为“影子”,境州只能权谋游戏中苦苦权衡,为了活下去而经历种种困境和挣扎,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影片色彩,黑和白交互的过程。

  这背后的影子境州所心理变化和性格展示,其实就投射在了张艺谋对这部影片的色彩用意上。导演运用黑、白两色主调,很好体现了人性的根本。

  张艺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并非全黑白影像的作品,而是选择控制色彩,用对物质的控制代替后期的褪色处理。所有的服装、道具、场景尽量呈现黑白化,最终达到像中国水墨画的感觉,但又不是纯黑白色的效果。”

  而正是这样的水墨效果,令人惊艳。非纯黑白色的效果,不令人枯燥和视觉疲劳,反而更加容易带领观众进入中国哲学的世界——八卦的黑白,阴阳的糅合。

  这承托出的是电影叙事所想要表达的一面,代表“阴”的影子,实际上做的是处于明面上的“阳”;而代表“阳”的正主出于某种不便剧透的原因深居幕后,实为“阴”。当影子本身开始意识觉醒,想要从“阴”和伪“阳”中,转化为真正的“阳”,这时所要做的,便是让现有的真“阳”和伪“阴”,转化为真正的“阴”。

  当然,影片不止一个“阴”,也不止一个“阳”,诸多角色都在“阴”和“阳”的属性之中,不停变化。而这也让影片的剧情表达承转起伏、动人心魄,让观众猜不到结局,也猜不到人心。但这确最终表达出一个终极寓意,人性,非黑即白,而这也正是影片色调氛围所衬托的结果。

  可以说,这是张艺谋近些年诸多影视作品尝试后,最令人惊艳的一部。当张艺谋的电影回归了其熟悉的色彩表达,这样的电影一定不会令人失望。当然,细腻的色彩感观,还需要高质量的放映,建议大家优选去影院感受一番。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