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得罪”学生,应是教育常态|荔枝时评

2018年09月14日 15:49:2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科技日报》报道,近日,选修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由授课老师苏湛发来的邮件。邮件由文言文写就,言辞犀利。任课老师苏湛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而发邮件就是要强调,此分不可改

  22名学生被判零分,会不会造成“冤假错案”?在回应记者的疑虑时,苏湛表示,这些被确认的20多例抄袭,都有确凿证据。“我把那些‘好得不正常’的文章逐句放到搜索引擎上检索,如果内容有重复,我还要继续找到文章的原作者、文章的出版日期,仔细比对。”

  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出现了学生大面积抄袭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水课”在高校中的普遍。高校中有很多选修课是“水课”的重要集散地。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大多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修得了学分,老师也完成了工作任务。出于现实的考量,如果考试不容易过关,学生以后就不敢选这个门课了,在教学评价时,老师也可能被报复性地打低分。所以,苏湛老师的选择其实需要勇气,也显得更加可贵。

  但是,这种敢于“得罪”学生的行为,才应该是教育的常态。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们大部分将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石,也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毫不留情地给抄袭的学生判零分,行为本身比课程的意义更大,那就是提醒学生们守住诚信的这条学术底线。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的确对人文课程不感兴趣,但只要你选了这门课,就应该认真对待。“不能让你过我这关。如果你以后出去造假被人逮住,影响是不是更恶劣?”无独有偶,清华大学也将于秋季学期开始,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的查重服务。通过横向检测、纵向检测、校内互检,防止学生以抄袭、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平时作业,有效预防和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这些预防学术不端的做法,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前,教育部长明确表示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教育部日前亦印发通知,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教育部以及高校的这一系列举动,都在传递强化高校教学、改变严进宽出现状的信号,大学生的日子不会那么好混了。

  改变大学严进宽出的状态,还将对基础教育生态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由于高校严进宽出,社会只好以学校为标签判断人才质量,由此导致家长和孩子盲目追求名校,为此不惜成本投入。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焦虑,也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更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通过改变大学严进宽出的状态,引导人才评价标准转移,长此以往,也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焦虑降温。

  当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淘汰“水课”,更要打造好“金课”。淘汰“水课”必须在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开展,给大学生增负必须合理。不可否认,高校中有一些课程,虽然学生想要过关也不容易,但是却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脱节严重,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严重,这样的课程无疑是另外一种“水课”,而且是更恶劣的“水课”。强行把学生按在这样的课堂里,还不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