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院士谈丨蒋剑春:做科研要有“钓鱼精神”

2018年09月06日 09:48:5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28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宁举行。在表彰奖励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同时,大会也邀请了各领域专家学者。在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这些取得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学者们,分享了哪些宝贵经验?又给了青年人哪些启示?跟着荔枝新闻记者一起来聆听! 

  人物介绍 

  蒋剑春,江苏溧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生物质能源领域专家。

  从无到有,见证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

  生物质指的是有机物质,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包括这些生物的排泄物和代谢物。在能源大家族中,生物质是最“富有”的成员,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发展到如今,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生物质能源。我国每年产生的农林废弃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就在这时候,蒋剑春院士开始深入这一领域研究。1986年,他开始带领团队研究“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这一项目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曾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5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的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5项重大科技成果,该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捷径”

  三十余年,蒋建春院士见证了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了众多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攻关/支撑”“自然基金”“948”、部省级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等重点研究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说到科研,蒋建春院士说“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捷径”,他说科研出成果,有几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有钓鱼精神。蒋建春院士说:“做科研工作要有钓鱼精神,钓到鱼后的幸福愉悦感会让你对工作产生热情,这个激情是支撑你一路走下去的动力。”青少年更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发奋有为,有担当,才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和坚守。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蒋建春院士回忆8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出差之后要提交一份书面报告,记录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他说,这些文字积少成多,最后形成了一些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一良好的习惯他至今也保留着。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利用好8小时之外的时间,蒋院士坦言,如果只用8小时来完成工作,是不可能研究出什么科技成果的。科研工作就是要见缝插针,时刻不能松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做科研工作目的要明确,要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蒋院士说,他所在的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必须要走出去,知道行业的需求,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和进展。同时,他还提到:要学会反思,做一项研究五年十年后回想过去,是否对这一行业的学术发展有所助益。(编辑/向莲君 )
  戳进专题,听更多院士谈创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