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档案造假没治了吗?不妨让民众参与监督|荔枝时评

2018年07月23日 18:15:2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胡印斌

  (作者胡印斌,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重庆市纪委监委对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杜晓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和监察调查。经查,杜晓阳违反组织纪律,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借向主管单位移送个人档案之机,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32处。据《人民日报》消息,在共计12轮中央巡视中,抽查2.5万多份干部档案,查核5.3万多名干部的提拔任用材料,对499名存在档案造假问题的干部依规依纪作出处理。

  从河北省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档案信息“除了性别是真的,其余信息全是假的”,到“五假副部”卢恩光在年龄、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学历、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造假;从个别性的偶发事件,到一些地方呈现出来的群发态势,官员档案履历造假屡屡发生,一再刺痛民众的神经。人们质疑,如果一个官员连最起码的年龄党龄、身份信息、干部履历都是虚假的,则其施政的权威和公信力又从哪里来?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此类事件被发现并密集曝光,主要是近几年的事情。而造假发生的时间,则可能要追溯到之前的很多年。就像前述王亚丽、卢恩光的造假轨迹,几乎伴随着二者从政的整个过程。这一方面表明,此前确实有很长时间干部履历造假比较普遍,“带病提拔”也是常态;而从另一个方面讲,大批官员被发现档案造假,也是因为制度的约束不断收紧,很多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据披露,自2014年以来,中组部出台了多项制度,并开展专项核查,整顿干部履历问题,防止“带病提拔”。仅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间,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调取原始户籍材料、学历学位认证、物证鉴定等方式查核了64.5万人的信息;针对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的问题,补充完善了2549万份材料。特别是,随着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不断完善、细化,官员档案造假的难度越来越大,“增量造假”事宜初步得到遏制。

  事实上,官员档案造假行为从来都是党纪国法严惩的对象。除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相关规定外,《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均有明确规定,不得涂改、伪造档案。然而,制度的笼子再严密,也难以完全兜住造假的冲动。很简单,在巨大的利益与可能被捉住的几率之间,总是会出现心存侥幸者。

  以“五假副部”卢恩光为例,在当下严密的科层制度下,卢恩光的人生显然是一个传奇。他从一名民办教师做起,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创办校企继而担任科技副乡长,由此走过“旋转门”进入官场。随后10年,由乡而县,并跨过市这一级,直接进入山东省任职。2001年,卢恩光进京就职。之后15年,他横跨媒体、地级市党委副职、劳动保障、政法四个领域,直至落马前跻身副部级高官行列。

  卢恩光“一路拉关系”、“买官”,乃至个人档案造假,不可能没有人发现,但知而不察,显然就不仅仅是一个失察的问题了。

  因此,遏制官员档案造假,首先要强化制度体系的约束作用,充分激活先行各项制度的威力,先把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将官员的各种信息完全置于全方位的监管之下。不仅要严密报告制度,更要不断扩大审核检查的范围。通过核查的全覆盖,打消官员的侥幸心理;通过严厉的事后问责,传导制度的压力;通过建立选人用人的追溯机制,“谁推荐谁负责”,实现终身追责。

  其次,还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以信息公开推动监督的落地。官员的个人信息、档案履历是不是造假了,其实查起来并不复杂。只要严格按照干部任前公示的要求,向社会公开拟选任官员的信息,则社会公众自然会认真“审查”,但凡有存疑之处,必然不可能逃得过群众雪亮的眼睛。此前,不少干部在任前公示时露出马脚,不是参加工作时间过早,就是入党年龄太小,这些问题就是被老百姓查出来的,完全可以作为组织按图索骥、进一步调查的线索。

  说到底,官员档案造假的问题,并不是“没治了”,而是有没有决心去治、怎么去治的问题。只要严格制度,认真落实相关管理规定,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该公开公开,该问责问责,相信一定会廓清档案造假之风。

  官员个人档案全面造假,不仅仅是一个诚信的问题,也涉及到中间的利益合谋与利益输送,其最终损害的,则是社会公众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信心。任何对官员个人档案造假的默许乃至回护,都是对公共利益的侵蚀。

  一个好的社会,管理者必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们或许也会出错,也会迷失,但他们首先应该是一个诚实、真实的人。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