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与欧麦拉城的孩子|荔枝时评

2018年07月18日 16:39:5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专栏作家,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因为一起车祸,四川中江小伙杨龙在“轻松筹”上发起了众筹,希望筹款为死者垫付丧葬费。在众筹发起的当天晚上,杨龙已经筹集到23900多元,有1215次帮助。这事引来一场舆论风波。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求助透支了人们的爱心和信任,不符合慈善伦理,等于是让他人帮忙分担交通肇事的责任。目前,这项筹款已经被关闭。

  撞死他人到底能不能上网求助?对这件事做判断,的确较复杂。不过,我们不妨来先厘清几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或许能得出一个更明确的结论。

  首先需要判断的概念是“真实”。真实是一切的基础。从现有信息来看,这个人的信息并不是假的。

  其次,是责任。现在车祸还未确定责任,如果是驾驶人有很严重的过失,当然就应该自己负责。公众没有义务、也不应该为一些明显的主观过失捐款。那么,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驾驶人并无过失呢?这就进入到第二个概念,什么叫灾难?

  什么叫灾难?亲人生了重病,肯定叫灾难。如果开车上路,轮胎无缘无故的爆炸了,车翻了,开车的人昏迷不醒,这叫不叫灾难呢?当然也叫。再转化一下,如果自己的轮胎无缘无故地爆炸了,因此车撞了他人,急需大量的钱救治他人,这算不算灾难呢?对于被撞的人来说当然是灾难,对于开车的人来说,其实也是一场无妄之灾。这跟突发重病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这个车主要赔偿50万,连累到一家人生活艰难,与一个家庭因为救治亲人背负50万的债,对生活的影响、产生的痛苦,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也可以称之为灾难。

  灾难之后,就是如何应对,如何尽责。有一句话叫作上帝只救自救之人,批评这种类型的募款,一个常见的理由是,当事人身强力壮,那么就应该首先是自己尽责,兜底承担。在没有自救之前,不应该向社会求助。

  不过话说回来,何为尽责?身强力壮不代表经济能力同样强。如果一个人月收入只有3000块,在负担自己与家人生活之余,的确没有余力,那么能不能说他已经尽责?对比很多为生病亲人求助的案例,很多人也并未倾家荡产,但一般认为,维持受捐助人一个体面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超出社会慈善的伦理范畴。那么,为什么对于一个没钱的人,就要额外苛刻一些?事实上,就算他饿着肚子,每天到工地搬12小时的砖,饿晕了,恐怕也凑不出这笔钱。

  所以,抽离情绪,我们才能看得更加清楚。以四川这个小伙子为例,他在这场交通事故中应承担多大的责任,还需要有关部门来认定。但根据新闻报道,当时被撞的电动三轮车系载人逆行,很有可能这个细节引发了部分网友的同情。所以,有人给他捐款,还不少。

  当然,肯定有比他遭遇更凄惨的。但慈善这件事,讲究一个缘分,看到了,听到了,听从内心,无需比“惨”。如果非要比较一番,找出一个最惨了,恐怕捐赠本身就无法进行了。

  具体到这个人,他不是公共人物,也不是道德表率,只是无名普通人一个,造成的实际影响也不大,也没有欺骗任何人。道德炮弹打底层小人物,既浪费,实际也打不中。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公众是情绪化的,不会这么一步一步的厘清概念,按逻辑分析,只会直觉地反感,因此进而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感,甚至进而对全社会的慈善募款都产生不信任感。如果发展到这一步,一个普通人可能并没有多大过错的行为,就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果。

  平台必须讲究商誉、形象,而公共形象是直觉的。如果给网友留下众筹平台不靠谱的印象,影响平台的筹款能力,那么,平台就应该审核掉这类筹款。事实也是如此,舆论一起,平台立刻关掉了这个求助。但是,平台的这个举动与其说出于道德,不如说出于客户情感、商业效率。

  于是,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道德困境——“欧麦拉城的所有繁荣和美丽都是用那个孩子的痛苦换取的,为了保持繁荣,大家都装作不知。”厄休拉.勒奎恩的小说《离开欧麦拉的人》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今还是一个难题。为了其他人的高效求助,是否应该屏蔽掉一个并没有什么过错,但观感不那么好的救助呢?

  当然,所有的这些推论,并不是为了支持这个四川的小伙子发起众筹,而是为了展现更多的现实可能性,在一边倒的舆论中,提醒大家审慎做出判断,暂缓对一个普通人做出道德审判。

  毕竟,做出道德判断容易,正视复杂的现实难。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本来就缺乏对穷人的共情,自然也很难容纳一个无力面对偶然灾难的人的求助。但是,暂缓挥舞大棒,多一点同理心,多一点对普通人命运的设身处地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坏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