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麻
(作者何麻,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互联网产品,或者说,是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一旦想要再进一步,就立马想要将前期沉淀下来的流量和用户拽入社交的互动循环之中。这正是所有的工具产品在获得基础用户之后,立马会再度设置一个入口的原因。
遗憾的是,滴滴顺风车的社交尝试风波尚未平息,航旅纵横再度惹了众怒。航旅类App航旅纵横最近上线了一个“虚拟客舱”功能,通过这个功能,用户可以查看同舱乘客的历史飞行地点及频率等信息,还可以与同客舱的乘客进行私聊。
有网友担心,该功能存在隐私泄露隐患,还有人觉得,这是利用用户隐私来打扰用户,“万一是个变态专门选在女生边上怎么办?”
航旅纵横或许会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全民做社交的好时候。在那些时候,几乎每款软件都奔着社交目的而去,市面上数不清的大小社交APP不分昼夜在吸获用户数据。而用户呢?则沉浸在全民陌生人社交的激动与幻想之中,无暇顾及社交背后的隐私、安全等等问题。
事实上,从功能上看,航旅纵横所设计的社交入口已算低调,未有更多引导,也设置了关闭按钮。唯一的问题在于,设置这个功能之前,忘记了告知用户,并赋予用户选择权。
如果从产品发展的逻辑来看,甚至觉得有些可惜。航旅纵横作为一款手握独占资源的“国家队”APP,其社交和商业化尝试始终比较缓慢,这反而成了航旅纵横的一个独特优势:想想越来越臃肿和沦为营销工具的其他航旅类APP,航旅纵横始终维持了一款工具型软件的简洁和克制。
当一款工具不甘心只是工具,边界的扩张很可能就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面临的中国式困境:市场上没有容纳小而美的工具存在的空间,但任何一步扩张,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
中国的互联网生态里,向来少有纯工具存活的空间。一方面,中国用户习惯了工具免费,继而形成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用户将自我隐私出卖给了广告主来换取免费使用权,这也是李彦宏所说,中国人愿意拿隐私来交换便利性的前提要件。
但这种生态,却直接导致了整个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的畸形。如果工具本身无法收费,那么,工具的流量就是无效流量,只有这些流量的再度加工和再度贩卖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赢利点。这就意味着,一款工具必然要从工具建立社区,再从社区做成社交,然后从社交流量中赚取广告等等分成。
而另外一方面,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正在向集权化发展。比如,如果一个小程序就能解决的事儿,大家何必再去应用商店里下载一个小工具?微信掌握的10亿用户和流量,正在成为新的黑洞,而如果将传统的互联网巨头也视为更大的黑洞,基本也就意味着,更没有什么小而美产品存在的空间。
这是整个互联网产品生态流量焦虑的一部分。即便是背景坚硬如航旅纵横,也不可避免也陷入这种陷阱。如果不让这些产品做社交,他们必然面临惨淡的命运,而当他们开始尝试,又面临着愈加敏感的舆论和用户,这,或许才是管窥当下互联网生态的一个真角度。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