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信“爆红”,不要轻易将校内矛盾推向舆论场|荔枝时评

2018年06月05日 14:53:0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发布的公开信

  河南“辞职班主任”一事有了新进展。据报道,在当地教体局、学校和老师、家长的充分沟通下,各方已经平复了心情,达成了谅解,当事教师已经回学校上班,学生也已正常上课。

  事情其实很小,当事的王老师是一所农村学校小学四年级班主任,由于学生诗词默写情况不太理想,便将默写情况拍照发到了四年级家长微信群,希望家长了解并配合督促学习。部分家长不满这一做法,与老师产生了矛盾。个别家长要求教师登门道歉,如若不然便告到教体局。而心情郁闷的教师则表示“自己已经心生魔障,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并把“请假条”发在了朋友圈。经媒体报道之后,“请假条”变成了“辞职信”,一个平常的家校矛盾泛起了巨大的波澜,形成了一个教育热点事件。

此前老师发布的请假条(辞职信)

  有人认为老师行为的确不妥当,有人认为家长们过于小题大做、神经敏感了,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家校关系脆弱、互信缺失。

  平心而论,老师将学生的诗词默写成绩发到家长微信群的做法,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意在希望家长更多地关心和督促孩子的学习,但方法上也确实存在不当之处,所以才会引起一些家长的不满。

  但这个问题,是否一定能推出家校关系脆弱的结论?必须承认的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但是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目标上未必能够完全一致,教育方式和方法上难免有分歧,双方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引发或大或小的矛盾。这些矛盾其实是家校共育中自然而然的现象,就像在家庭内部,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对孩子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分歧一样自然。

  指望家校关系像鱼与水一样融洽,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处置家校共育中出现的矛盾,是选择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在沟通的基础上化解矛盾,还是把本可以在校园内解决的矛盾,引向教育部门、引向舆论场?

  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了家校沟通的频度和效率,而伴随着交流的频繁,很可能矛盾也在增多。社交媒体拓展了将校内问题引入社会的渠道,微信群截图,将分歧和矛盾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虽然是在朋友圈发文,但是朋友圈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场域,而是连着广阔的网络世界。结果是,一些在以前看来很小的,完全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沟通、协商解决的问题,被聚焦,被放置在舆论的放大镜效应之下,成为人们用来印证甚至炒作家校关系脆弱的证据。

  舆论的力量一经发动,便一发而不收拾,完全不再是教师或者家长所能左右的,最终极有可能给当事的各方都带来困扰甚至伤害。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任何一方乐见的。事实上,我们看到,此事的解决,最终还是回归到校园、回归沟通,而喧嚣的舆论并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只会让事情一地鸡毛。

  孩子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努力的结果。虽然学校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但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自有其运行逻辑,很多教育问题,属于学校这个场域,在学校内部就可以解决,并没有求诸教育行政部门和舆论的必要。把属于学校的问题推向舆论场,很可能让一个纯粹的教育问题,演变为一个失控的社会问题,从而加深家校之间的误解,加剧相互之间的偏见。对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谨慎。当然这也有赖于健全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和学校有机会、有条件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沟通。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