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高校大会】唐江澎:来,说一说,你要带着怎样的心态走进高考考场?

2018年06月05日 16:40:2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了让考生有一个良好的高考心态,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走进《荔枝高校大会》给孩子们做了一场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没有猜题押题,偏题了吗?NoNoNo!唐校长认为,带着怎样的心态走进考场很重要。

  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

  任海涛:华东师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考前聊生涯规划?唐江澎:Yes!

  唐江澎:可能对于高三的许多学生家长来说,目前更关注的是他们有怎样的状态进入考场,有了好成绩之后再去选择专业,好像这才是顺理成章的。许多人会觉得没有基础的成绩,谈什么选择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大学选择走进考场,也许更为重要。

  走进考场的心态不外乎是两种。第一种心态是为分而学,带分而选。对未来没有规划,仅仅带着想考出好分数的心思上考场。这没有错,但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另外的一种是因爱而学,因分而择。已经有了自己大概的专业或是职业的选择,今日的上考场是为了尽力地争取一个好的成绩,好在未来的专业选择的序列中能够做出更为高级次的选择。

  心态的不同对我们考场发挥的影响不可忽视。怀揣第二种心态,我们的考场的发挥可能会更从容一点。因为得失心没那么强,所以即使稍微地考差一点,保持在梦想的专业之内,只不过是由原来的目标学校换成另外的。而如果为某一个学校而来考试的话,一门考试的不理想可能就会觉得,北大没了,再者南大又没了。而这种失落感会影响整个过程的心理。

  在今天这个最后的时间点上,再来谈一谈我们为何而学、因何走进考场便显得非常恰当,它直接关乎我们的心态。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的定义,因此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最后的高考成绩上面,因为未来的专业甚至说命运是教育成绩来选择的,这就是我们大学专业选择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好多活动也是为此而展开的。你的大学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决定,而更应该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因为它能影响你走进考场的心态。

  当下,同学们在职业选择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唐江澎:我们想传递一个充满忧虑的信息:我们中国的未来一代的最精英的一批学生基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金融、法律、管理等热门专业上,而这很有可能会给我们民族的发展带来一点问题。

  现在中国在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的领域,一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第二还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近些年来,投入基础性研究的教师队伍或是能够给社会带来研究的进展、财富贡献的人少了,更多的人选择去从事财富分配短平快的职业了。所以希望家长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引导,从事基础的研究可以说是未来最有前景的职业。中国60%以上的科研成果都诞生于大学,大学无疑是整个全球各个国家科技发展学术研究的一个驱动力发动机和策源地所在。

  以色列的家长喜欢用“医生”“工程师”“律师”三个职业来标志和称呼他们的孩子,显示了他们民族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崇尚工程师的民族才会有创造、一个崇尚医生的民族,更呵护自身的健康,一个崇尚律师的这个民族会坚守正义。然而我们如果崇尚的是以这个经济度、权力大小、财富多少来标志,是不合适的。

  高中和高校要更好地对接,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需要怎样做?

  唐江澎:其实大学本身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其一是我认为大学的招生方式要改变。目前还基本上是选分不选人。但是在一个长久的时间段内,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改变模式是相当困难的,还没有办法来真正做到选人不看分。于是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那就是把人只作为被分数标注的一个风干了的符号。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这个人他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生命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有什么样的鲜活爱好”,而不是只关注等价的分数。

  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让分数变得有温度,把学习动机、爱好加上去,真正是为爱而学的话,我们哪怕最后得到的也是那个分数,但是相同分数背后却是有温度的。因此大学必须做一个改变,尤其是摒弃过去在终端看着分数选人的“宣介式招生”模式,以严格的分数定点来划分录取人群。更应该选择和提倡孵化式招生。

  而我们的“大学节”邀请来了极具权威的理科文科教授等一个庞大的团队来对学校的所有的学生进行整体的科技科普,文科知识的宣传。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招生宣传,而是提前介入的孵化式培育。高校在各种因素下所缺失的无法改变的事情,可以由我们来做。

  在对学生长远的规划上,省锡中怎么做?

  唐江澎:现在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生涯规划,好多地方谈生涯规划的比较空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充分的认识自我和定义自我。高中的重大价值是学生找到对自我的定义:知道我是谁,知道我将向哪里去。如果每一个学生在高中的时候还没有完成这么一个清晰的认知,从懵懵懂懂地成长到现在的高中,突然间需要来思考自我的定义,那么可能会摸不着头脑和找不着方向。所以这么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高中应该完成的一门基础的功课。

  第二是了解大学,了解专业。像我们这样的高中其实是从较广的人群里,把相对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的一个高中,而大多数的学生的发展是以未来学术发展为主。当我们趋向于学术发展,将来是以研究和学术为立命立身的基本取向。如果你是这类群体,就需要对大学的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方面认识自我定义自我,一方面了解大学了解专业,在这两个的匹配选择中初步地完成我们的人生规划。使用建筑学上的一个词叫扩初设计。扩初设计就是整体的轮廓性的初步的设计,它并非精致地凸显细节,而是在彰显大致轮廓提供方向的设计。

  我们也正是秉承着这种初衷来开展了“大学节”等相关活动。我们邀请大学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这是为了让学生在拿到高考成绩前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大学的专业,同时加强岗位的体验。在体验当中来更准确地判断--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实践在纸上去谈会略显肤浅和空翻,这时真实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一些体验也可能发展成一种认知,从而朝着专业选择发展。

  更好地衔接高中和高校,锡中在进行的相关职业规划活动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第一,大学教授组团来高中给大家送科技送讲座,让大家具有一个选择。第二,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学生导师制度,就是进入高校的优秀学生可以作为高中学校高一新生的辅导师,负责传递他的大学文化和感受以及网络上的答疑解惑。第三,高校和初高中联合开发一些教材,在学科基础性学科上中学和大学进行对接。

  这是“请进来”,“走出去”我们也在探索。比如说建立一个面向高校的夏令营制度,切身地进入高校,感受高校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实体上的冲击,身体的感受更为强烈。另外高中初中可以考虑开发一门课程“中国大学文化研究地图”,不仅是介绍中国所有大学的层次,包括各个大学的地理文化和特色。

  高校教师走进中学,如何看待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

  任海涛:生涯规划在西方国家是优于专业课程重要度的一门课程。在美国大概三四十个学生,配备一个辅导师,甚至大学也设置了生涯辅导专业,而我们国家的基本是业余的,来自相关的教育学专业的。西方的孩子从初高中便会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而我们直到大学才有相关课程的开设。

  大学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在学生选择了专业入了大行之后,接受这类课程的教育,即使发现不合适也为时已晚。数据显示,进入高校之后,学生不满意原始选择专业从而想要转专业的比例颇高,因为你想象的专业和真正的接触到的并不会对等。

  锡山中学开设职业规划生涯课程是非常好的。“大学节”可以说是生涯规划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鼓励学术研究者到我们学校宣讲,不仅是在提前选拔或者说培育相关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介入,提前了解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好地帮助学生报考心仪的专业。

  如果你进了北大这类优秀的高校,但你并没有得到你理想的经济学法学等专业,最后把你调到了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专业没有好坏,但是不同的专业需要其所需要的厚实基础,以及你对专业的兴趣。所以说,有时候专业可能比学校更重要。

  我为什么去兰州大学呢,因为我们男孩子高中时很有雄心壮志,边塞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陪伴了我们的高中。不想只在高中课本里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也想看看真正的西北,于是高考之后选择了兰州大学。所以可以在暑假的时候出去走走,可能你会发现不需要拘泥于所谓的“北大”,或许西北的心仪专业也能吸引你呢?城市文化也可以成为选择专业的一个影响因素。

  选择职业有标准可以来测量吗?

  任海涛: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有四个因素,从我们生涯理论上来讲,第一个是兴趣;第二个是技能;第三个是价值观,这是西方的理论;当然我认为第四个是城市文化,因为中国的南北方文化差异过大。

  那么第一个因素最为重要,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兴趣和职业能够匹配,这就是兴趣和职业的统一。就像以前我觉得中医只是单纯的中医,但现在也能够跟西医结合,跟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于是产生了兴趣。这就是那些高校老师为我们带来的。

  第二个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特指职业价值观,即我认为做什么工作是有意义的。比如我认为我的职业怎么样才是好的,是挣钱多的是权力大的,还是说有文化的?喜欢挣钱多的就找相应的工作。赚钱多的生活颠簸,生活安逸的枯燥无聊,也可以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搞学术研究,这些都是因为各自价值观不同所选择的。

  第三个技能,其实这个是对我们影响最小的。大学教授进高中做宣讲,影响的主要是职业兴趣和职业的价值观,因为职业技能是你选择专业之后才去学习的。

  第四个城市文化,大家多出去走走,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这也有可能改变职业选择。

  给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层级的问题。

  第一,物质层面的生活,这是我们立足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基础条件的设定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过高或过低。而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有一个体面地维持生计的基本方式,简言之我肯定是一个脑力劳动者。各类职业没有社会高低之分,只是综合自身的身体状态、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第二,关乎精神层面,即考虑到本人对社会的贡献度。也可以说是对自己存在度的一种认知和判断。

  第三,关于灵魂层面的,即自己最想干的那些事情是什么。我的存在能带来变化,我的努力可以创造改变,这类能在灵魂深处安慰自我的地方。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杨惠 编辑/文昊)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