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之后,我们用什么样的力量重生?|荔枝时评

2018年05月12日 12:42:0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田勘

  (作者张田勘,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8512日下午,地动山摇之后,汶川及周边地区一片狼藉。灾难夺去69227条生命,致伤致残374643人,失踪17923人。

  灾难之后,灾区不仅要疗伤,更要重生。这十年来,各界的反思和总结给出了基本的答案,灾害预防和救援是基础,获得重生能力是根本。十年过去了,无论是在地震的预警和预防上,还是在灾难救援上,又或者是在灾区重建方面,我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此为基础,托举起灾区重生的坚强力量。

  地震预报和预警是预防地震灾难的首要因素。尽管国际和国内主流科学家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报的,但是中国人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并且正在从预警向预报迈进。地震预报与预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地震未发生前进行的预测,后者是在地震发生后的预警。

  十年来,中国不仅在全国安装和联网了世界上最多的预警系统,而且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将在四川、云南建设面向地震预报的中国首个地下云图网,尝试对地震进行预报。

  灾难中的救援是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灾后的灾难医学理论探索、经验总结是保障未来减少灾难伤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震后十年来,灾难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医学界总结了医疗救援三大策略:现场验伤后送医;近灾区重症救治;非灾区康复治疗;同时卫生防病也有三大策略:关口前移,救防同步;全面覆盖,重点推进;对口支援,长效机制。而且,对危重伤员则要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原则进行救治,才能更多地挽救生命。

  灾区与发达地区的医学交流,也整体提升着国家的医疗水平。例如,在绵竹汉旺镇,江苏援建了设施先进的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先后派了8批、595名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对口支援绵竹,帮助援建26个项目,绵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也派人到江苏学习进修180余人次。这样持续不断的对口援建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疾病防控能力,也为灾后重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震不杀人,杀人的是房屋,尤其是不合格的劣质建筑。在地震无法准确预报的今天,建造经得起强烈地震的建筑物,既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也是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地震之后,在汶川灾区重建的所有建筑都是按抗震烈度8度来建的。

  江苏对口援建绵竹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修建的房屋既坚固又漂亮,“绵竹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校园。”坚固是指抗震标准高,达到抗烈度8度,是目前中国第二高的标准(第一标准是抗烈度9度,如四川的康定、西昌地区);漂亮是指建筑样式和风格。江苏援建的绵竹市罗荣村被称为援建第一村,是一个川西民居与江南风味完美结合的村落,青砖白墙、苏式院子、农家乐、草莓采摘园、乡村咖啡厅,墙壁上胖乎乎的年画娃娃与木窗雕花相映成趣。

  灾后重生意味着灾区的人们不仅要活下来,还要获得生活下去的新技能,自救者上天救之;对于援救方来说,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以绵竹为例,绵竹年画本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但在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年画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

  江苏对绵竹的援建准确地从这个角度切入。苏州作为对口援建市,借鉴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创作和管理经验,与当地人研讨、沟通和论证,全面规划了对绵竹孝德镇的重点援建项目,兴建了年画广场、景观大道、年画博物馆、年画产业基地、民间年画坊等8个项目,并把射箭台村、大乘村、石墙村合并,形成了年画村。灾难过后,当地人既找到了赖以重生的经济手段,又恢复了文化传承,也感受到了同胞们授人以渔的真诚。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来,不只是汶川,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见证了灾区的重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见证了民族的坚强。十年之后,让生活继续,让安宁可得,让幸福可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