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震后再生育: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2018年05月12日 09:59: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时光荏苒,今天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了。十年前,我们的记者曾奔赴灾区最前线发回报道;十年间,我们见证了江苏援建绵竹所取得的瞩目成绩;十年后,我们重又回到绵竹,探访当地百姓,问一声:这些年,你们过得好吗?

  “你们一起来耍耍嘛!”4月18日刚到绵竹,热络的熊进琼就一个劲地招呼记者前去她家做客。熊进琼是绵竹市剑南镇居民,家里经营着一家公司,日子过得很是红火。熊进琼有两个儿子,都在政府机关上班,还有一个3岁的孙女,日常由她照料。

熊进琼向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刘海涛介绍自己的新家

  熊进琼向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刘海涛介绍自己的新家

  ​“晚上娃娃没事情了,就去跳跳广场舞。”聊起现在的生活,熊进琼非常满意,“跟城里人没啥子差别,没事就出去旅游”。但是,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幸福的小康家庭,在10年前的那场地震中遭遇过浩劫。当时,熊进琼的家被夷为平地。“我那眼泪哗就流下来了,就忍不住,看到自己家园那一副惨样。”熊进琼的大儿子黄代剑说,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边都有点发麻。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钱一鸣采访熊进琼的儿子黄代剑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钱一鸣采访熊进琼的儿子黄代剑

  ​相比物质条件的艰苦,家园被毁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更让人煎熬。江苏志愿服务心理援助队员曹娟介绍,灾区人们遇到心理问题基本上都属于创伤后应急障碍。“比如说,脑海里有一些画面的闪回,还会有一些轰轰的声音,或者就是担心再次地震,甚至出现失眠这样的现象。”

  2008年12月,江苏开展“绵竹计划”,派出了一大批心理学专家为灾区提供心理援建。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志愿者曹娟和受灾群众一起住进临时板房,负责近3000名受灾群众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曹娟的帮助下,包括熊进琼在内的不少人渐渐对生活恢复了信心。熊进琼决定重新做生意。“开始跟人家赊,赚了钱马上就给人家。”渐渐地,熊进琼的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志愿者曹娟和熊进琼合影

  志愿者曹娟和熊进琼合影

  ​如果不是那场灾难,唐诗英的女儿或许已经成家立业。但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大地震发生时,唐诗英刚满17岁的女儿在汉旺中学不幸遇难。丈夫因为过度伤心患上帕金森帕金森综合症,原本美好的三口之家支离破碎。

  得知唐诗英的不幸后,江苏志愿服务心理援助队的赵小焕主动上门,定期给她做心理疏导。山路难走,来回一次就要大半天。让赵小焕欣慰的是,在她的鼓励下,唐诗英渐渐变得乐观起来。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钱一鸣采访唐诗英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钱一鸣采访唐诗英

  ​2009年3月,赵小焕收到了好消息——唐诗英又怀孕了。为了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赵小焕,唐诗英一路走到了赵小焕上班的地方。“她就说她又怀上孩子了,我也挺为她开心的。”

  孩子的降临,让这个痛苦的家庭增添了“生”的希望。唐诗英介绍,之前丈夫情绪不好的时候,吃药根本不起作用。自从怀上孩子,她丈夫的心情好了许多,病情也跟着好转起来。“孩子意味着我们的未来!”唐诗英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绵竹新市学校

  绵竹新市学校

  ​如今,唐诗英的儿子已经在绵竹新市学校上二年级了。

  【记者手记】

  采访时,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绵竹地名的由来是源于当地一种特殊的竹子,这种竹子虽然绵柔,但韧性极好,不仅枝节都是向上生长,连每一片竹叶也都是向上的,大概这也是绵竹人个性最生动的写照。在绵竹,最让我们惊叹和感动的,不是林立的高楼,也不是现代化的医疗交通设施,而是绵竹人那种永远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大楼倒了,重新建就好,家园没了,人在就好。就像熊阿姨说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回忆那场灾难,仍会感到悲伤,但生活总得越过越红火,才对得起这一天一天的日子嘛。我们没有忘记伤痛,但悲伤在这里已经化成了力量,化成了希望。

  (来源:937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吴颖)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