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黄亚
近日,在湖北黄冈,市民白霓载着九旬老父从武汉赶到红安县参加社保年审。办公室在三楼没有电梯,白霓找人抬着轮椅上的父亲爬上三楼。相关负责人事后称很惭愧,将争取上门服务。(5月7日澎湃新闻)
事后的一句惭愧,可以解释了所有的不正常作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国家大力支持和不断完善的养老政策。当国家不断在养老政策上发力的时候,老人们翘首以盼的养老金政策、医保政策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却因为最后的一百米的服务,让本应完美的政策落实蒙上了差强人意的意味。白霓的遭遇不是一个特例,推着轮椅去年审、去照相、去签字的老人每天都会存在,更有甚者为了证明老人还活着,来来回回折腾几遍,原因仅仅是因为系统故障或者连不上网。不禁试问,若是您自己的老人被这样来回折腾您会有何感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仅仅因为这位老人是隔壁家的,您就有理由曲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始终是精神之源,是我们政党努力奋斗,为之贡献生命的缘由。随处可见的“为人民服务”字样既是要求更是使命,每一位肩扛责任的公职人员及党员干部都应时刻牢记,且毕生践行。
多点思考,少点硬搬。每次去超市逛街的时候,都会感叹人怎么这么多?每次去行政机关办事,总会吃惊,好奇怪,今天人这么多。同样都是人多,同样都是办事,但是前后的感受却是不一样,原因在于人们对超市和机关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在超市,我与卖方是平等的关系,但是在机关办事,我与办事者不一定是平等关系,更多的时候,都是求人办事的心态。归根结底,原因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往往以高于人民的心态,从事着为人民服务的事。矛盾的现象折射出服务宗旨的“硬搬”,硬搬政策,硬搬落实,硬搬服务,以机器化的办事作风履行着服务的表象,脱离人民的实际服务需要。
多点承担,少点推卸。“机器坏了,你下次再来”“不是我不给你办,是网络故障,我办不了”“我不能给你办,这个东西需要老人亲自过来才行”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更多时候给人们泼了一盆凉水,从头凉到脚。“国家有这个政策,但是因为难以证明,我却享受不了。”“我也知道是机器问题,可是跑一趟不容易,谁理解我们啊?”疑问的背后,“凉心”的现象,看到的是推卸,推卸责任,推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推卸与机器而非人为,殊不知在无机器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是否融洽些?殊不知机器的存在是为了让办事更有效率,让人民有更多的满意感、幸福感、获得感。
多点感情,少点冷漠。伸手不打笑脸人,笑一笑,万事了......谚语的出现是文化的启蒙,更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中国人素来有重情义之说,对于举手之劳的事更是热衷,然而现实中的公职人员,却在逐渐丧失这种情义。微笑服务、文明用语等随处可见的标语,却更多时候存在与墙上,而非心上。被投诉了,被记过了,被检查了,才会想起对待需要办事的人民要笑一笑,要多说“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助?”,应付式的感情投入,让人反感之余,不禁感叹,若是换位服务,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若是服务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是否会笑得真一些?冷漠的背后是对服务的曲解,是对身肩“为人民谋幸福”使命的亵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应少了该有的情义,更应多一些感情,少一些冷漠。
“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是我们国家,我们政党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每一位公职人员都是最实际的践行者,现阶段的中国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我们更应牢记使命,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印刻在心上,用最实际的作为给人民呈上最满意的答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