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的十年|“绵竹班”毕业生再次来苏求学:这里是另一个故乡

2018年05月08日 10:30:0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记者/墨白 视频/赵姗姗)

  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午睡的她在剧烈晃动中醒来,纵身跃下四楼。

  2018年4月28日下午,在校门口她笑着与记者挥手道别,转身步入校园。     

  家住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的她,名叫龚超,今年20岁,在南京一所高校就读。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她就读小学4年级,班级在教学楼的四楼。

  “那时候,很多学生跳到国旗杆上往下爬,我没想太多就直接跳下来了。”地震时,龚超头部受伤,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摔伤和擦伤,昏迷着被妈妈背出了学校。事后,龚超才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仅有10多位同学活了下来,她是幸运儿之一。

  这种“幸运”也变成了龚超的“定心丸”。哪怕生活不尽如意,却也让她对这份“幸运”深信不疑。

  在常州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2008年儿童节,常州侨裕集团开办的“绵竹班”正式开班,接收来自绵竹受灾较重的汉旺、孝德等镇上因学校严重受损而无处求学的孩子们。龚超与其他105个孩子一道,进入“绵竹班”前往常州求学。“之前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去外地读书,特别是离家这么远的地方。”龚超记得,当时父亲告诉她江苏的学习条件会更好一些,她就听话地报了名。

  面对距离家乡1800多公里的距离,方言、饮食和气候的不同,全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二字,对于当时年仅10岁的龚超来说都并不容易。雪上加霜的是,离开家不久,龚超就收到了父母离婚的消息。

  十年后再回想起来,龚超觉得,地震不仅摧毁了学校,更是对于自己人生轨迹的一次“巨震”。在震后的一年中,家庭、学校、人生...统统被洗牌,通往未知的方向。

  龚超说,“绵竹班”的同学们会一起聊地震时的情形和家里的情况,会相互询问对方那边房屋倒塌以及伤亡情况:“我知道有一些同学家人受重伤了,遇难了。”在爱心阿姨的疏导下,龚超逐渐开始相信,无论生活如何,自己逃过了地震,都是幸运的。

  地震后,一位来自常州的热心市民还认龚超做了“干女儿”。龚超说:“干爸和他家人经常带我出去玩,平时会关心我的学习和心理状态,还给我买了很多的零食和学习用品。”天目湖、常州恐龙园等热门景点,龚超和同学们都一起去游玩过。

  时过境迁,龚超对于当时的很多细节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对于这座江南小城带来的温暖,她却难以忘怀。龚超告诉记者,父亲一定要今年再来一趟常州:“爸爸说想再看看这座城市,当面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江苏成为了另一份惦念和羁绊

  还是不太爱吃江苏饮食的甜味,依然觉得江苏的空气有些干燥,但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龚超却很坚决地选择了江苏的高校:“当时想到江苏,就感觉像老家那边一样熟悉亲切,就还是想报这边。”

  从绵竹来到常州就读“绵竹班”,再回到绵竹读完中学,再来到南京进入大学...十年间,她的生活轨迹在“江苏”与“四川”之间摇摆,“江苏”已然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另一个故乡,另一份惦念和羁绊。

  提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变化,龚超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个“天蝎座”,记仇、冷酷这样的形容词和看起来爱笑的她风马牛不相及。“原来我是一个比较记仇的人,常常有很多看不惯的人和事。但是现在,他们开心就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龚超变得越来越平和,也越来越宽容。她逐渐更加珍视一些感情,无论是“绵竹班”相处还是后来中学、大学的友情。

  身边的大学同学听说龚超是绵竹人,常常会主动询问地震时的景象以及一些逃生方法,龚超都一一为之解答。

  “提起来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吗?”记者小心翼翼地询问。

  “这有神马啊,已经过去啦。”龚超大大咧咧地回答。

  “如果危险再次袭来的话,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比其他人更冷静吧。”说话时的龚超,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能够完全保证自己和朋友的安全。

  平和,乐观,坚信着自己的幸运——地震改变了她人生,却也成全了她的人生。目前,龚超在南京找了一份工作,一边上学一边兼职。她说:“以后也会考虑留在江苏或者回家乡工作,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