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用鲜活精准之笔勾画思想同心圆

2018年05月02日 10:16:13 |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热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赢得了青年群体的青睐和点赞,成为刷爆朋友圈的“大众理论公开课”。然而,曾经一些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强、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的现象让人深感忧虑。这一热一冷,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法创新的紧迫性。

  细观《马克思是对的》的形式和内容设计,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节目中,知名理论专家、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代表走进“阶梯教室”,和观众一起重温马克思的光辉足迹,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感知真理的力量。其中,既有精彩的互动问答,又有生动的故事讲述,更有动情的诗歌朗诵,多种元素灵活交替使用,让这堂“理论课”鲜活而不失诚恳、激昂而充满理性,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对“无互动不传播”有深切体会。信息技术和传播形态的巨变,带来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样呼唤理论传播方式的更新。如果不改变话语表达方式,一味止步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理论宣传就缺乏传播力、影响力,势必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马克思是对的》之所以受到青年人的欢迎,最直接的原因是改变了课堂讲授方式。理论大咖、青年学者与大学生代表互动问答,让节目形式活泼起来,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从而增强了理论节目的吸引力、亲和力。而通过一个个诗歌故事,把马克思的学习生活乃至情感经历呈现在青年人面前,具有很强的“代入感”,马克思仿佛成了“邻家大叔”“青年偶像”,迅速缩短了青年群体与伟大人物的心理距离。

  当然,对一档成功的理论节目而言,只洋溢“青春气息”是不够的,必须彰显“理论气质”。否则,就容易陷入娱乐化、感性化的泥淖。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马克思是对的》把镜头对准了当代青年最熟悉的社会现象、最困惑的理论话题,也瞄准了青年人的“思想疙瘩”,以有效回应实现精准发力。这档节目在讲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等概念之时,没有停留于学理描述,而是用以解释我们自身遇到的困惑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给出有力的理论回答,让深奥理论通俗化、生活化。而且,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了青年群体疑惑问题这一“的”,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科学理论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传播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影响力,打开了青年群体的“思想闸门”,深刻改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互动体验而鲜活,因有的放矢而精准,《马克思是对的》带领青年人重温马克思的光辉思想,也带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多启示。无论是形式的鲜活还是内容的精准,本质都是在坚持理论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坚持受众意识、用户思维。其实,群众就是受众,理论就是产品。理论要被群众掌握,就必须发扬工匠精神,精打细磨做优理论产品,无微不至提供理论服务,确保理论产品和服务贴近生活、回应现实、走进心灵。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释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才能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才能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作者:苏胜利,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季玉馨)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