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病区掌门人:他帮患者和死亡“说和”

2018年04月05日 10:25:0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文/王晟)

  53岁的周宁,是解放军454医院疼痛病区临终关怀病房的创办者和负责人。这位身材颀长的主任,每天和同事们每天精心守护着绝症患者的最后一程,“帮他们摆脱疼痛的煎熬,给他们最渴求的勇气和安慰。”

  

  周宁从医30多年,原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临床疼痛诊疗”,没少与癌症晚期病人打交道,深深感受到病痛对患者的折磨,对亲属的煎熬。“他们的痛,让我心痛!”所以,2013年起,他转而投身“安宁疗护”,也是现在广为人知的临终关怀。

  这是一种既不强行延续生命,又不放弃余下时光的安宁疗护,更像是帮助患者们与死亡“说和”。

  5年来,他和同事们已经送走了300多位绝症患者,宽慰了数不清的伤心家属。

   有优生也有优逝 

  “临终关怀,就是在患者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过程中,给他们积极的镇痛和治疗,帮助他们缓解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和症状,同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抚,让他们在人生最后的阶段能够更舒适,更安详,更平静一些。

  这是周宁对临终关怀的解释,也是他开创临终关怀病区5年后的总结。

  人生即将落幕,很多人还要经历最痛苦的过程,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常见的绝症病人最后的“拼命挽救”,用各种方法拖延生命,病人肉体上,精神上要承受加倍的痛苦。

  周宁提起浑身上下的插管,胸外按压,甚至压到骨折,就是满脸的不忍:“完全是不必要的遭罪!”

  临终关怀,在某种意义上,是与病魔、与生命的“和解”。

  可是,谁能那么轻易与死亡和解呢?

  有一位80多岁的王老先生,因为胃癌晚期住进了这个病区。刚开始,他身体状况很差,情绪也很不好,每天焦躁难安,甚至会说些怄气的话。

  周宁说,在疼痛的折磨下,人精神状态不好,抵抗力下降更明显,很痛苦很煎熬。临终关怀,首先就要解决疼痛。

  果然,疼痛得到控制,老先生的饮食、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精神气儿有所好转,起码不再难熬。这个时候,周宁才和同事们疏导、劝解。老爷子的心情这才逐渐平稳,开始接受起现实。

  这种疏导是很有技巧的,周宁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既不能让人产生虚妄的希望,又不会伤心绝望”,最终的目的,是能更平静地面对最后的结果。

  慢慢的,王老先生变得轻松了,甚至端起了心爱的相机,重新拾起摄影的爱好,开始在病房内外捕捉生活之趣。他拍摄走廊里的光影、医院建筑的结构线条,当然还没少请医生护士当模特,留下一张张美好的工作照。

  很快,这位面容清秀诙谐风趣,还透着书卷气的老头儿成了整个病区的“网红”,护士们都爱跟他聊天打趣,喜欢用各种美图拍照软件,与帅帅的老爷子玩自拍……

  

(调皮的护士们用“萌萌哒”模式给老爷子拍了美照,老人还很开心)

  如今,所有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医生护士们精心收藏在一本大大的相册里,陈列在病区的公共书架上。任何人翻开相册,可以看到王老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潇洒愉悦,更有他对这个世界的真情留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而无憾是种追求 

  临终关怀重在“心里关照”。周宁特别强调,“这不仅针对患者,也针对家属。”

  一天夜里12点15分,一位家属急匆匆赶到病房。她刚刚从美国飞了二十多个小时回国内,就是为了赶来见妈妈最后一面。

  此时,母亲已近弥留,无法再对女儿说些什么了,只能听着女儿一遍遍地诉说在大洋彼岸的无尽思念和万般不舍。说着说着,母亲挣扎着抓住了女儿的手……

  那一夜,没有抢救机器的噪音,没有浑身插管的揪心,只有母女执手,感受彼此的浓浓爱意。

  清晨7点58分,老人家安详离世。这位女士心痛又欣慰:“赶到的时候,妈妈还在!”尤其是与母亲最后相处的几个小时,平静、温暖、无憾,终身难忘!

 

(亲人双手紧握,是这里最常见的画面)

  周主任和同事们深受触动,不住地感慨:“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对逝者和生者原来是如此地安慰!”

  病人的家属们更受感动:这些医生护士倾尽全力,让患者们“死而无痛,死而无憾”,以最有尊严的方式,安详地与亲友告别,与世界作别!

  几年来,周宁他们送走了300多位病人,很多家属会永远记得这份“生命关怀”。他们料理完后事,还专程到医院,用各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

  

(开导疏解心痛的家属,也是周医生他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周宁说,面对死亡,谁都会有压力,是患者们的信任,家属们的感恩,是生命最后一刻绽放的光彩,是离别时对爱的感悟,缓解了他和同事们的所有压力,并且更加珍视这份工作的意义。

   死亡 可以更有质量 

  我们都在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死亡,也可以更有质量吗?

  周宁:“死亡当然有质量!”

  他说,对于死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莎士比亚说过,人在临终的时候,总比他们以往任何时候要引人注目。正如夕阳的余晖、乐曲的终了、杯底的美酒一样,留给人的记忆最温馨、最甜蜜,也最久远。

  如果套用中国古代“善终”的概念,那就可能是没病没灾,能够预预期自己的生死,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了无牵挂,没有病痛,没有遗憾,平静地走完这个过程。

  这,应该就是有质量、有尊严的死亡。

  

(让人心痛的是,这里经常会迎来年幼的孩子,卡通的布置,希望能缓解他们的恐惧)

  周宁表示,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医者迈出的“一小步”,对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而言都是特别渴望得到的“一大步”,“癌症死亡,病人有预期,对剩余的时间可以安排设计,所以有人称之为‘最浪漫的死亡’。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命的彼岸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他们不敢也无法去设计。作为医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生命,尽量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在2015年的一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排名中,中国大陆地区仅排在71位。来自中国生命关爱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对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仅为10%左右。目前只有个别大城市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了专业的临终关怀病房,少数社区医院、养老院也有类似服务,但在实际工做中,不仅承受着经营压力,人手短缺的困扰,也常常受到周边居民的误解甚至抵制。

  

(临终关怀的宣传海报)

  随着老龄化的加快,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周宁说,与死亡的“和解”,首先还是与传统观念做出“和解”——未来,我们打算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直面生死。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读一读其他人的故事:

  90后建筑设计师:殡葬建筑美学的实质是告慰生者

  寻人扫墓的北漂程序员:死亡不是最后的告别,遗忘才是

  从业16年的法医:死亡恐惧其实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