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取消特长生招生,是势在必然|荔枝时评

2018年02月26日 14:56:0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推进多校划片、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提出取消特长生招生目标,并不让人意外。2014年,教育部明确要在2016年把特长生招生比例压缩到5%以内,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考招生,都在不断规范特长生招生政策,取消特长生招生不过是政策的延续。

  在以分数为单一评价方式的招生考试制度下,特长生招生的初衷是为破解唯分数论的弊病,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供多元化的渠道,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特长生招生弊病不断暴露。

  一方面,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特长生加分、录取政策,被一些人利用,特长生沦为“特权生”,频频爆出的暗箱操作使之成为了教育公平的“拦路虎”。

  另一方面,“特长”的培养主要在校园之外,要在某一方面拥有出类拨萃的特长,需要持续不断的家庭投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这条跑道上,弱势阶层的孩子几乎在一开始就输了。动辄几百元一个小时辅导课,显然是多数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特长生招生又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如果说招生过程中的腐败是一种显性的教育不公,那么家庭经济条件差距所导致则是隐形的不公,它对阶层流动、社会公平带来的伤害更严重。

  此外,当特长生成为择校的“捷径”,忽视孩子禀赋和兴趣的功利化特长培训便成为常态,校外培训机构挣得盆满钵满,而孩子和家长却在特长培训的路上苦不堪言。各种才艺证书,实际上不过是考试分数的另外一种形式,一旦如愿进入高一级的学校,这些所谓的特长、兴趣很可能就被弃之如敝履。特长生招生并没有给素质教育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功利化的特长培训反而是在扼杀孩子们兴趣。

  基于这些理由,取消特长生招生,于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减轻学生负担、缓解教育焦虑、以及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这也让特长教育、兴趣培养回归纯粹。

  也有人担心取消特长生招生之后,是不是又回到了唯分数论?音体美等兴趣和特长如何培养?如何引导有艺术天赋、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孩子实现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并让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

  实际上,音体美等兴趣特长的培养本来就无法依靠特长生招生制度。让招生考试与兴趣特长脱钩,反而能够让特长教育回归纯粹、培养出真正的兴趣。至于如何培养,要靠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给更多孩子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和平台。针对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来满足其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还要认识到,中高考改革并不是单兵突进,规范和取消特长生招生只是其中一项措施。中高考改革的最终指向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随着改革的深入,相伴而来的将是更系统的改革、更规范透明的操作、更科学的评价方式。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