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网聚·网络旺年】诗词文献中的春节民俗之美

2018年02月16日 10:12:3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俞香顺

  (作者俞香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一项重大国策。岁时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春节则又是“仪式感”最强、意义最重大的一个节日。

  春节的民俗活动见载于大量的岁时文献中,也留存在文学作品中,更遗留在民间。钩沉回顾这些民俗活动、阐发其蕴含的意义可以鉴往知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让春节的氛围更加浓厚。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日》是入选《千家诗》的,而《千家诗》是《唐诗三百首》之前最流行的诗歌选本、蒙学读本,浓浓的民俗色彩读来格外亲切。《元日》诗记载了三项民俗活动:放爆竹、饮屠苏酒、贴对联。

  “爆竹”最早就是用竹裂之声去驱鬼、祈求平安,《金陵岁时记》: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爆竹于庭,以除魈鬼。’其后以纸卷紧,实火药其中,又以线导之,复结为鞭。”药线如同一根鞭子,所以爆竹又称鞭炮。放鞭炮带来热烈欢乐的气氛,这是春节的“标志”之一。

  “屠苏酒”相传是汉代末年的华佗所研制,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朝韩鄂《岁华纪丽》中都有关于屠苏酒的记载。屠苏酒是用草药泡酒而成,具有温阳、散寒、养生的功效,饮用屠苏酒也寄托了祈求健康的愿望。春节期间,家人团团而坐,饮用屠苏酒,年少者先饮、年长者后饮,长幼有序。宋代苏辙《除日》写到:“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用屠苏酒也有尊老、祝寿之意。

  春联源自“桃符”,桃符起源很早。古人在郁垒二神的图像或者写上二神的名字,悬挂于大门两侧。古人认为桃木能够辟邪驱鬼。桃符后来就演变为春联,据说朱元璋推广了春联;《金陵岁时记》记载:“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红色是一种喜庆的色彩。我少年时期,家里的春联都是自己写的。桌腿上绑一根线,将买来的红纸折叠铺在桌上;将线沿着折痕一拉,一条红纸就裁成了。贴春联的浆糊也是自制的。除了贴在门上的春联,还有一些短幅,如“百无禁忌”“丁财两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分别贴在不同的场所。

  正月初一的前夜是除夕,与春节前后衔接、密不可分,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也很多,如守岁、给压岁钱。“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守岁之俗也起源很早,苏轼有《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的这首诗歌比喻很新奇、形象: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也明知是无可奈何。……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蹉跎。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成年人守岁有惜时的意味。儿童守岁除了嬉戏之外,更是盼着压岁钱。“压岁”又称压祟,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人伦社会,重家庭、重亲情,春节习俗蕴含了敦睦人伦、尊老爱幼的意味。“家”为“国”之基石,春节习俗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意义深远,其中蕴含的祈求平安、祈求健康、珍惜光阴也是人之常情。春节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其命维新”;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传统民俗资源对于现代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