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余恨
(作者肖余恨,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知名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拿春运作为观察中国时代变化的一个切面,是再合适不过了。
BBC曾摄制一档关于中国春节的纪录片,从多个场景中触摸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脉搏,其中,对春运的观察和呈现让西方人叹为观止。
放眼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短短的时段内,发生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动。“春运”这个词,单从表面看,不过是一种人口的穿梭,但其所承载的浓浓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可能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春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将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纳入其中。以今年为例,40天的春运,近30亿人次的出行,将“回家”这个温暖的主题演绎得生动而又深刻。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朴素而又经典的概括。乡情和亲情将四散的游子们牵连起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穷达,也无论远近,家的方向,是游子的必然方向。看不见的情感线编织成一张密密的网络,呈现出中国的模样。
而承载这一切,成就这一切的,就是春运。从春运这个切片,完全可以看出中国的时代变革。
仅从交通工具来看,从拥挤不堪的绿皮车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变化。不说运力和速度的提升,虚拟实境(VR)全景导航、智能机器人引路、“刷脸”进站、人像识别警务眼镜等等,这些在本次春运中亮相的高科技,让“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更显科技范儿。自驾回家的行囊,早已不再沉重,一票难求虽然还未完全改观,但在购票的公平性方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不仅是拜科技进步所赐,更是社会治理的深度变革。
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都将“春运”视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从春运的进步中,可以看到中国对资源的整合和动员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的话,更为值得点赞的,则是服务理念日益成为旅途游子们能够感同身受的一抹暖阳。如果说春运的速度拓展了迁徙的广度,那么服务的改进则提升了人们心中的温度。
正如媒体评论所言,“春运的车轮”与“改革的车轮”一直同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春运从来不是一件小事。“40年来,春运已经成为流动中国的最好刻画,也成为了做好民生工程的检验场。”人们对春运的观感,累积着改革的获得感。
春运是回乡之旅,也是逐梦之旅。抚今思昔,越发感喟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之大、影响之深。无论梦想如何绚丽和宏大,乡情和亲情总是归宿,无论枝叶如何繁茂,根总要能够扎在土壤深处。回家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抚慰,获得再出发的能量。而春运,则将回乡和逐梦连接起来,将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现代社会的变革融为一体,让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更感受到中国的丰富表情。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