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在广东茂名有一家叫朝阳学校的民办小学,一名学生家长不幸患了重病,师生们都纷纷给这名学生家长捐款。然而,不捐款的学生被老师拉上讲台,拍照发到了家长群。这十名学生有的低着头,两手背在后面,有的不敢直视下面的同学。有家长在微信群里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反倒被老师教育了一番。
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一是,这是集体活动,希望都参加;二是,捐款次数不多,工作十多年也才组织过三次;三是,这是捐给生病家长的,老师不是受益者。最后一句话,要是心平气和地说,可以理解为家长有自由选择权,但是搁在整段话里,前后语意一连贯,就是赌气的口吻,很容易被理解成“爱捐不捐,不捐拉倒”。
有学生家长患病,老师组织捐款,这是爱心倡导。正如有教育者一直说的,有爱的教育才有力量。这个老师用心良苦,捐款既有救人水火的作用,也激发其他孩子的同情心,还可以让被救助的孩子学会感谢与回报。如果不是中间夹了“强迫”“示众”这些不良成分,本来这会是一个很积极阳光的新闻故事。
老师的话是很容易反驳的:集体活动,就都必须参加吗?工作十多年只组织了三次,可这些孩子跟你在这个学校十多年了吗?要是老师是受益者,那这事儿性质就严重了,可就不是捐款那么简单,说不定要变成索贿了。家长真的有自由选择权吗?如果真有,那些没捐款的孩子又为什么被叫上讲台示众?
一切都坏在了“强迫”上。早年丹泽尔·华盛顿主演过一部电影《训练日》,讲丹泽尔·华盛顿这个老警察带着一个菜鸟警察实习,处心积虑让菜鸟警察脚踩红线、逾越雷区,就是想把他拉下水,一开始的策略就是各种威逼,声称如果他不听话,就会让他回去坐办公室。菜鸟警察被迫吸了口大麻,丹泽尔·华盛顿哈哈大笑说:“我可没掏枪逼你吸毒,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的确,很多强迫,并不是那种“拿枪逼着你”的强迫,远到不了非生即死的地步,它更像一种胁迫,或是一种诱导。表面上,被强迫的人有选择权,可以放弃,可以逃避,可以坚持。但被强迫的人,往往会在几个选项中做利益权衡,最终选择一个于他最有利的答案。就像学生们不得不权衡在同学面前是否丢丑,家长们不得不权衡,万一有损老师权威,孩子会不会被“穿小鞋”。
这就像,以前有些地方被曝光,搞捐款变摊派。单位领导当然不可能因为你拒绝捐款而开除你,或是扣你奖金,但是,不合作的印象一旦留下,会不会影响未来的工作和晋升?前途重要,还是那一百块钱重要?这也像某家著名的企业,让自己的员工填写“自愿加班”意愿书,自愿加班、自愿放弃休假,你可以不签字,但是,从此之后,再也不要想升职加薪,不要再期待别的工作机会,不签这所谓“自愿”意愿书,在这个企业就已自断前程。如果是你,你签还是不签?
这种胁迫往往发生在权力关系不对等的环境里。比如,最近被热议的博士生自杀事件。尽管把他的死,怪责到他导师总是使唤他,是否能成立尚且两说,但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却已经是某种公开的秘密。
有家长担心老师的举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其实,老师也在伤害孩子的安全感,伤害孩子们对“自由意志”的坚持。
在相关报道的镜头上,有一句标语一闪而过:“有爱有教育”,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以爱为名”的“我为你好”?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爱的教育当然重要,但我们先要补上的可能是“尊重”这一课。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