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这三个展现乡村振兴图景的村都有关键领路人

2018年01月22日 15:21:08 | 来源:人民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越闸村面貌。

  眼下,清江浦区古庄牛生态观光园里的草莓可以采摘了,淮阴区绿源辣椒种植合作社培育的辣椒“一个就够炒一盘菜”,革命老区刘老庄的大棚食用菌也销路喜人……春节临近,人民网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江苏淮安,看到这座昔日的“天下粮仓”正在逐渐展现农业兴、农民富、农村旺的新模样。2017年底,淮安市就乡村振兴召开工作推进会,这意味着未来3-5年他们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接续发力,由点及面,星火燎原。

  越闸村:公司+农户带来“三金”收入

  越闸村位于清江浦区和平镇的西南端,原来是市级经济薄弱村。5年前,“经济能人”陈长宇回村担任村支书,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以公司化运作的古庄牛生态农业项目让这个传统村落彻底变了天地。从居住条件到便民服务,从现代农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了集中居住、葡萄种植、草莓种植、桃树种植、旅游休闲度假、民宿、农产品加工、行政办公八大区域。

  生态观光园里,携家带口采草莓,观光直升机带你飞,水车悠悠转动,尽显田园乡村风情。“春天桃花,夏天葡萄,秋天酥梨,冬天草莓,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得看、有得玩。”周末来越闸村休闲的淮安市民王先生说。

  按照村里与古庄牛公司设计的“公司+农户”模式,村民可以获得租金、薪金和股金“三金”收益。苏志林家的10亩田全部流转给了项目,他又在村养鸡场当管理员,老伴做保洁,“我们俩月工资加一起4000来元,每年土地流转费12000元”,此外公司拿出盈利的30%用于为村集体和村民的股金分红,2017年他们又从公司得到1000元左右的分红。如此算个帐,老两口年收入6万多元,苏志林感到挺知足。

  如今的越闸村,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村集体企业收入7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几年前的8200元实现倍增,增加到了17000元,2017年越闸村还成功入选“江苏最美乡村”,一个以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为特色的现代乡村正在形成。

  祖孙三代“三八”红旗手展示自己的农产品。

  军田村:祖孙三代“三八”红旗手

  在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60亩的辣椒长势喜人。“之前真没见过这么大个的辣椒,单是一个就够炒一盘菜的了。”前来采摘的游客拿着这种“超级辣椒”觉得很是新奇。绿源辣椒种植合作社的掌门人刘桂兰是1998年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她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经过二十多年改良培育出来的品种,不仅个大,口感也好。”

  70岁的刘桂兰1987年开始从事辣椒制种,每推出一个新品种都要经过几千次的组合比对,多年的钻研让她成了辣椒制种的专家。如今,合作社有350亩保护地用来种植优质辣椒,实现了制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规模化产销方式,年实现利润50多万元,带动当地上百人致富。

  身教心传,刘桂兰的女儿李建梅把辣椒种植的技术学了个精透。李建梅不满足,前些年又出去学了西瓜种植技术,个大味甜的“武梅西瓜”逢上旺季每天要买掉10万多斤。在李建梅的拓展下,合作社的规模已经扩大到800多亩。2014年,李建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李建梅的女儿金婷婷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最终选择放弃运动生涯,回来当起了“农三代”。2012年,21岁的金婷婷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和妈妈又不同,这位90后的年轻姑娘把地雷一样的茄子、黑色的西红柿、黄皮小西瓜等4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带进了自己的菜园,“我就要种些不一样的,搞果蔬采摘,这样才能适应年轻人的需求。”2016年,金婷婷成为淮安市“三八”红旗手。

  历经三代人的心血浇灌,如今合作社拥有净资产1000万元,种植面积上千亩,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近千人。

  革命老区刘老庄村的村容村貌。

  刘老庄:老区打赢脱贫翻身仗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多层住宅,干净整洁的村容环境,绿树成荫的村级道路……这样的新农村,让淮阴区刘老庄村1795位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大为提升。

  刘老庄是老命老区,过去是又“红”又“穷”。1943年,新四军82位勇士在此与千余日寇血战,全部壮烈牺牲。如今,这里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是江苏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刘老庄发展缓慢,10年前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才3800元,村集体欠债7.8万元,是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

  是什么改变了刘老庄,关键还在有个好的带头人。2009年6月,以朱林为带头人的刘老庄村两委班子一成立,便喊出了企业化的发展路子。村主任苏炳文还记得当年的情景:“那时朱林在苏南做生意,被大伙请回来当书记。他眼界高、思路广,当书记后自己拿了50万元,村两委其他人每人又凑了一点,注册成立江苏天元建筑公司,购买机械,承揽市政、绿化、水利工程。通过几年滚动发展,公司已有大型机械9台,固定资产450万元,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150万元。”

  此后,村里通过整理56个老庄台、填了68处废沟塘“省出”1200亩土地,靠着城乡挂钩和奖补资金等政策,这些地“生财”1.2亿元,又建成24栋居民楼。2012年,全村588户拆迁旧房以一换一,不花钱全部住上小洋楼,实现“住宅城市化”。

  近些年,有了信心的刘老庄人,招商引资办了食用菌厂和制衣厂,建起千亩日光能大棚、千亩果树采摘园、千亩精品苗木园、千亩光伏太阳能发电,发展农家乐。因为靠近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景区,刘老庄红色旅游的牌子也火了,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安居乐业,全村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刘老庄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