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记者/墨白 摄影/冯金同)
70年前,淮海战役的第一枪在这片土地上打响,为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调研,再次把目光投向这里,考察了一家企业,视察了一处湿地,走访了一个村庄,瞻仰了一座纪念塔,参观了一所纪念馆。(点这里看淮海战役纪念塔全景)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蓄着多少深情。1月16日,“江苏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团队追寻着这样的脚步,开启了行程的第一站——徐州。
三九隆冬,雨落成冰,虽然气温已达冰点,但徐州依旧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徐州2600多年的城建史上一个普通的冬季,却也是徐州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冬季。进入新时代,徐州真正摘掉了“煤球”帽子,“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不再是徐州人的古老记忆,“一半青山半城湖”的城市梦想成为现实。
贾汪变“真旺”
只有绿水青山能换来金山银山
顶着小雨,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徐州市贾汪区的潘安湖景区。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风景,已经很难与曾经的采煤塌陷地联系起来。
2001年发生煤矿塌方后,贾汪区关停了辖区内的煤矿,拓宽调整思路转型发展。江苏徐州首创“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方法,规划了总规划面积52.87平方公里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既打造了全国采煤塌陷治理的里程碑式项目,又提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典范。
作为土生土长的贾汪人,小厉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导游。在不少年轻人向往着远方的时候,小厉回家的选择却再自然不过。小厉告诉记者,在潘安湖景区改造后,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回乡从事旅游行业,而父辈曾经采煤挖矿的影子,也逐渐变成了他们遥远的记忆。
数据显示,2017年,贾汪煤矿生产失业人员再就业比例从2001年的29%增长至94.4%,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取代了原有的农林牧渔业、煤矿业的地位,成为贾汪区职业构成的前三甲。
从单纯以煤为生转型到多种产业共同发展,这个曾经荒芜的采煤塌陷区华丽变身,潘安湖湖水盈盈,杨柳依依,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马庄不止有“香包”
文化来领航 乡村发展后劲十足
位于潘安湖湿地公园西侧的马庄村,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购买的“香包”出了名。
采访时偶遇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听说马庄村了,就自己想来看看。”老人们来自徐州其他村镇,并不是村干部,他们来马庄村的目的是学习“香包”的制作和发展。
马庄村有200多名妇女从事香包的制作工作,相当于全村女性比例的1/5。但由于香包是纯手工制作,一位从事香包制作5-6年的熟练工人每天只能制作10个左右,因此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一针一线,压边绣花,装满了中草药的香包,亦是马庄村人关于未来的美好期盼。眼看着村里的香包成为了“爆款”,马庄村正在筹划成立“香包制作基地”,规划占地2000平方米,同步吸纳周边村镇的村民来一起制作香包,实现共同富裕。
记者在马庄村了解到,除了“王秀英”香包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马庄村其他成绩同样可圈可点。1988年,马庄村提出“文化兴村”战略,目前,马庄村形成了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和手工三种产业并进的格局,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正是由于精神文明成果的显著,马庄村不仅以稳定发展的状态吸引着本村学子返乡,更吸引着其他村镇的年轻人来这里实践梦想。
2017届大学生村官王浩来自台儿庄,是一位“95后”。4个月前,王浩来到了马庄村,目前负责宣传与办公室工作。与家乡的村子相比,马庄村“狠抓文化”的劲头让王浩觉得尤其不容易。乡村振兴更要看精神风貌,王浩还参与了村里“百姓名嘴”的选拔赛,成功成为了一位“名嘴”,为大家传递讲解十九大精神。对于马庄村的发展,王浩的脑子里则有一套“互联网+”的思路,比如开设天猫旗舰店等等。
乡村振兴进行时
紧紧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一秘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过去与未来之间,在苏北的土地上,人们正紧紧握住实现发展的秘钥,以一条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梦想变成现实。
一个月后,2018年春节将如期而至。未来,这片热土还将有更多的精彩,等待发生。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