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人才,请不要过度“专业”|青年说

2017年12月28日 09:10: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佳琦 尚珏婷

  (作者为南京市大二学生;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川大学毕业生王芬参加河北省邯郸市市直学校教师公开招聘时,其报考的语文教师岗位所列的12个专业中并不包含她的专业“对外汉语”,而只有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她也因此在面试环节被淘汰。近日,河北省人社厅、教育科学研究院陆续对该事件做出了回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事无疑说明了用人单位对高校专业变化了解不够充分,同时在招聘过程中,专业标准的设置及执行又过于死板。”

  这不是第一件因专业名称而导致求职失败的事件。201511月,某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就因其硕士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个新专业,当遇到一些与其所学内容相符的岗位时,因专业名称不是 “环境工程”屡屡碰壁。此外,“传播学、新闻学”的专业要求阻挡了“新闻与传播”的毕业生,“经济管理、计算机”的专业要求又拦截了“电子商务”的毕业生,高校和就业单位之间在专业设置上的“信息不对称”,就像一场文字游戏,使得学生们“遭了秧”。用人单位过度强调专业名称限制,死抠字眼的做法显然既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也为毕业生求职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更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目前,中国共有721所大学,12个门类学科,61个大学专业类,506个大学专业,在众多学科中,存在学科知识交叉的专业数目繁多。同时,不少新兴专业还在逐渐产生,旧的专业也因时代的变化对其知识体系进行着更新和补充。可以说,高校专业名称的确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就可以打着“对新专业不了解、保险起见”的名义,开出一些奇葩的认定标准。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选拔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的人员,它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科学选拔方法,为不同的岗位挑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以实现人、岗、组织的最佳匹配,最终达到因事设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

  专业的更名本身有很大的原因便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新专业的开设更是因为当今社会有了新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十分“专业”的选拔要求,给人们的感觉就更像是完全不懂大学专业的培养,只是对专业名称进行机械性地对应,这很有可能就把一些能力较强的求职者拒之门外,这种过分刻板的招聘方式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乔布斯每年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招募人才。58同城在与赶集网竞争的时候,组建了一个团队挖赶集网的优秀员工,至于挖人秘籍,就是花50%的时间在找人上面,组建一流的人才团队,寻找最合适的人。由此可见,吸纳优秀的人才对一个公司的成功无比重要。招聘人才明显需要更灵活科学的方式。

  在人才的输出环节,一些用人单位对不熟悉的专业名称望而却步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大学专业的设置与管理,我国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其中对专业更名、新专业开设等问题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一个专业的建立与开设可以说经过了层层申报、把关和评估;2012年,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简称《专业目录》),其中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而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特设专业,每年都会动态调整。所以,用人单位要了解专业设置情况并不难,只要与高校做好对接,更新自己的《专业目录》。   

  刻板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招聘要求,不免让人对企业招聘的透明性有了质疑,或者为企业贴上死板的标签,不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身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营利为目的之外,也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缓解就业压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用人单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真正做到科学招聘,人尽其才,实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双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