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谢友苏:专注描绘老苏州市井生活 画中人情跨越国界引共鸣

2017年12月18日 17:21:57 | 来源:名城苏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谢友苏。

  谢友苏作品。

  在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上,有一家面积不大的美术馆,里面的画都出自一人之手。观众们说,平江路上有老苏州的建筑,而这家美术馆里,能找到老苏州的生活。它的主人,就是苏州著名画家谢友苏。

  今年70岁的谢友苏,瘦削、清癯,和他父亲一模一样。他的父亲谢孝思,是著名书画家、园林艺术家,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主持修复了留园、虎丘、寒山寺、怡园等三十多处古迹名胜,对苏州历史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虽然生在贵州,但谢孝思大半生都在为苏州呕心沥血,自称“半个苏州人”,以致给儿子取名,也要用“苏”这个字。

  “我父亲致力保存苏州的文化,像园林、刺绣,还有城市面貌。他认为苏州是文化城市,典型的小桥流水的生活状态要保护下来,工业应该在城外搞。他对破坏古城的行为义愤填膺,像是破坏他自己的东西一样。我们在他身边耳濡目染,浸润在文化中。”

  谢友苏与父亲谢孝思。

  父母都是国画名家,谢友苏自幼受传统国画熏陶,临摹宋人画册。后来插队回城,曾画过电影海报,也到各地风景写生。专注画苏州市井,是在90年代。他的老师、曾任苏州国画院院长的著名画家周矩敏创作的一批文人画,给了他启发,“风景画也很好,但我骨子里还是喜欢画人物。平时写生草稿很多,慢慢积累,在这个机缘爆发出来。”

  这一发不可收,谢友苏目前已经画了70多幅苏州市井人物画。他的画很特别,不像我们所惯见的中国画,他说自己的画还是属于工笔人物画,但是加入漫画手法,以适度的夸张,使画面更加生动、幽默、富有情趣。“我的画都来自生活。专门表现老百姓的市井题材的画不多,所以才显得特别。美国有个插画家罗克威尔,专画美国老百姓的生活,在美国家喻户晓;苏州人的生活也应该被本地的画家保留下来。”

  谢友苏作品。

  谢友苏的画中,有小娃娃帮长辈晾衣服、挠痒痒,有一家人打苍蝇、摘果子,有遛鸟、下棋、掏耳朵的老汉,有馄饨摊、旧书铺,每一幅都像是身边的人和事。他说自己的创作“像导演一样,要设计情节、人物、道具、色彩、构图。人物形象不能雷同,还要有趣。”他随时随地注意生活细节,把想画的题目都记下来再筛选。有时理发时听理发师讲自家孙子在鱼缸钓鱼的故事,也能画出一幅精彩的画。“用心感受,就会注意到细节、受到启发。”

  谢友苏过的就是传统苏州文人的生活,不用手机,不用电脑,每天9点钟准时作画,中午睡一觉,下午继续画。画累了就去园林里或太湖边散散心。“我画苏州和其他地域的市井不一样。北方也有市井生活的画家,大笔大块,比较粗犷;我的画很细腻,一看就是南方的画。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生活状态是轻松、愉快、悠闲的,我的画就自然而然地表现这个。”

  谢友苏作品。

  友苏美术馆展示着谢友苏画苏州生活的作品。老年人来这里看出回味:“这物件我家里还有呢!”语气里透着自豪。中年人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惊喜中又有怀念。有理发师看了谢友苏画剃头匠的画,感慨地说“我还没见过画我们这个职业的呢。”他还热情地指出谢友苏的画中,剃头匠的指头其实不是这么捏,谢友苏也非常感谢。

  更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人也喜欢这些画。谢友苏的太太嵇娴,平日里打理美术馆,国庆时遇见了两个北京的白领女孩,她们专程来美术馆拜访谢友苏,说自己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太向往老苏州这种悠闲、惬意的生活了。“这让我很有感触,不管什么年龄,大家心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所以都会有共鸣的。”嵇娴说。

  友苏美术馆。

  嵇娴拿出厚厚的观众留言册,有年轻的观众一笔一划写下“谢老师,看你的画,我想家了。明天我就回去。”她指着谢友苏的作品《远书珍重细细读》说,“老人在家里最常做的事,就是读游子的家书,观众看到这些画会动感情。”

  苏州大学的一位美国留学生,将印着谢友苏作品《认输》的明信片寄给了美国的父亲。他父亲看到画上爷爷甘愿玩游戏输给孙子被刮鼻子,极其思念儿子,“我和儿子小时候玩游戏就和这一样。”他立刻买了飞机票来到苏州,来到友苏美术馆,并和儿子在《认输》面前做出同样的动作拍照留念。嵇娴讲起这些故事也不禁动容:“人情是无国界的。”

  谢友苏作品。

  友苏美术馆在平江路上已经五六年了。嵇娴说,美术馆就像平江路的一扇老窗,让我们能看到老苏州人曾经生活的环境、情景、状态、理念。现在,谢友苏的画还被印到杯子、明信片、笔记本上,跟随平江路的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正如有观众的留言:从这些画中我看到了幸福,原来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简单、朴实、淡定、从容。

  (来源:名城苏州网 编辑/吴颖)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