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记者/刘嘉)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现在站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这只过去了短短80年。铭记历史,不忘苦难,珍惜和平,同铸未来。
——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学会
12月13日,在“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系列活动收官仪式上,来自海峡两岸的150多名各界人士和青年学生,通过追忆历史、祭奠逝者,表达对正义的守护、对和平的希冀。
今年5月,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旺报和中华妇女党,共同在两岸发起了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系列活动,举办了虚拟捐砖、主题征文、创作歌曲、发行图书、举办论坛、举行诗朗诵、拍摄纪录片等多个子活动。
经过半年多努力,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海峡两岸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万网友参与到“全球虚拟城墙捐砖”活动,今年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先生为虚拟城墙捐献了第一块砖。
专题征文得到了两岸青年的广泛支持,共收到投稿148篇,并于今天的收官活动上举行了颁奖仪式,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这一年轻团体获得了一等奖。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共采访了49名幸存者,在这之前,国家公祭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仪式。在参与抢救口述历史以后,才真正感到自己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国家公祭产生了联系,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才更有感触。日前,他们已将幸存者口述历史整理成册,出版《最后的证言》。
来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黄涛,他的外公是一名抗战老兵,对于这次活动,有着特别的思考,“通过这个活动,加强两岸青年交流,用民族共同的伤痛来触动我们,共同走向统一。”他所作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八十周年赋》获得了佳作奖,并现场将获得的奖金捐献给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
此外,现场还邀请电视纪录片《南京!1937!》和图书《幸存者说》的主创们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南京!1937!》是第一部以两岸关系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它不仅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也讲述了两岸人民为了还原这段历史作出的努力。《幸存者说》的责编告诉记者,“不仅是在80年前那场人类浩劫中侥幸活下来的人,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是幸存者,我们有话要说!”这些年大屠杀的“见证者”逐渐逝去,他们的真实记忆越发显得宝贵。图书将在两岸同步发行,让更多的台湾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对于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董事长邱雨表示,“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鉴照过往,也考验当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对牺牲英灵、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不是为了延续民族仇恨,而是为了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他指出,“今年我们在两岸发起系列纪念活动,或许使大家有所感悟或触动,亦或能启发两岸同胞深入了解和冷静思考,进而在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张,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希望更多的两岸青年,能够抛弃成见,增进互信,增强了解,紧扣真实的历史文化,贴合正义的时代潮流,重塑民族脊梁,重续华夏血脉,重振民族尊严!
《中国时报》兼《旺报》总编辑王绰中则殷切希望有着2300万同胞的台湾,今后也可以像大陆、香港一样,举办公祭活动,唤醒更多的台湾人正视历史。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系列活动也受到了岛内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来自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的郑谨洹就说,“两岸和平的真谛与价值,必须建立在我们中国人的团结之上,一个国家动荡,一定会使他人从中获取利益。我们要让全中国人民汲取这场战争的教训,我们也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周遭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昭前世,我们同祭民族殇,守护记忆、捍卫真相;
惕惕后人,我们同圆复兴梦,振兴中华、民族富强。
历史终将融入两岸青年的血脉,在如约拉响的警报声中,对话过去,告慰先灵:我们依然在坚持,我们一直在前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