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押金危机里,要正视人性的幽暗意识|荔枝时评

2017年12月07日 09:58:5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周云龙

  (作者周云龙,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电视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共享单车战局进入“下半场”,激烈竞争渐渐结出“苦果”,负面信息此起彼伏:悟空、町町、酷骑、3V bike、小蓝、小鸣6家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共享单车企业倒闭造成的用户押金损失已超过10亿元。

  这是一场“信任危机”。在共享单车成为创业界的“网红”时,有专家解读说,共享经济是将传统的拥有、产权等观念转变为使用、信任与合作,核心是信任。也就是说,用户支付押金的同时,相信押金随时可以退回。当然,也同时信任共享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然而,这种信任似乎要崩塌了。

  但事实上,共享单车之所以能短时间内成为现象级的爆款应用,是因为共享单车企业最初有着一组“不信任”的硬件技术设计——

  譬如,轮胎是实心(或穿孔)胎,因为平台不信任用户会及时主动充气,更担心有人使坏,戳破轮胎。譬如,没有后座,因为不信任用户能自觉地载人载物,过载则必然提高损坏率,更增加不安全系数。再譬如,集GPS和警报于一身的智能锁,如果有人尝试偷车或者破坏车锁,会发出超大音量警示音;如果自行车被偷走,内置的GPS定位可以显示自行车的当前位置……

  而共享单车的押金收取、实名注册,更是最基础的“制度化不信任”。平台和机构一系列不信任的制度、技术设计,堵住了共享单车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又最大程度地保证用户用上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信任之于公共空间的治理,犹如空气之于人的呼吸和命运。共享经济的主要倡导者Rachel Botsman说:信任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型货币。尽管信任须臾不可或缺,但现代社会中信任文化的出现恰恰得益于一种制度化的不信任,即它们为那些承受风险的信任者提供了某种防范与保证措施――它们不仅能够抑制被信任者“背信弃义”的动机,而且当失信行为业已发生时,还可以纠错。在这种情况下,自发的、普遍性的信任文化就很有可能萌发。简言之,制度化的不信任程度越高,自发信任的水平就越高

  其实,从管理的原点看,自私自利以及利益最大化是基本的人性之一,需要制度的教育、规范、监督,所以,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不信任”。

  而共享单车的押金危机,是因为在收取用户押金和预付资金之前,缺少了一个针对单车企业的“制度化不信任”设计,消费者协会理应约谈在先,监管在前,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开设预付资金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第三方的监管,用户的押金风险必然会大大降低,也不至于引发这么大的问题。可持续的信任共同体,往往是从相互不信任开始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