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罗敏到底错哪儿了?一个关于原罪的故事|荔枝时评

2017年10月26日 10:26:0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朱迅垚

  (作者朱迅垚,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趣店登陆纽交所

  34岁的80后年轻CEO,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趣店创始人罗敏,在过去一周内应当体验到了什么是人生的大喜大悲,太刺激了。先是意气风发地在纽交所敲钟,随后为回应网友的质疑高调接受采访。没想到这篇自证清白的报道却招来了更凶猛的舆论讨伐,一时间,“趣店”这个并不知名的公司成了媒体头条。

  趣店的风波,或者罗敏的风波,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关于原罪的故事。

  趣店当年还叫趣分期的时候,是从事校园贷起家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校园贷虽然如今已经被监管部门一刀切禁死,但在金融理论上,包括校园贷在内的P2P金融是有现实需求的,否则也不会到现在国内仍然有近两万家的P2P平台在正常开展业务。但在市场发育不完全,监管覆盖不到位,社会转型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校园贷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被社会普遍唾弃的裸条借贷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闹剧。

  原罪大概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人,只要曾经跟社会的灰暗地带有过关联,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得背着这口锅,除非他以后能强大到能把所有真相给灭了。有时候,某个行业的集体原罪,在公众视力聚焦的放大镜下,这口集体的锅就得由这个代表企业来背,哪怕这并不合理。

趣店CEO罗敏

  很多人说,罗敏还是太年轻了,他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甚至很多人说:“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老板突然回应。”这届趣店公关不行,如果趣店公关具有阿里公关或者海底捞公关的水平,甚至,哪怕你不用公关,直接闭嘴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动了呀。

  我倒以为,罗敏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恰恰相反,他太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从罗敏所谓的失败公关样本里,可以窥视一个互联网新贵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堪称一个经典的公众人物的言论及心理互证的样本。

  传播最广、被吐槽最多的是罗敏的这段采访。自媒体问:你们有没有蓄意教唆人,在还不起钱的时候去向亲人朋友借,去其他平台借钱,来还你们的钱。罗敏说回答:没有。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

  这段采访瞬间被口水淹没,但就在微信公号下面,罗敏居然本人跑过去亲自留言称:任何发现我们名义和实际利率超过36%的人请直接联系我,我提供100万资助费用给您。

  显然,罗敏太知道这个行业的原罪了。他这种极端的撇清方式反倒证明了他的敏感。网友会很容易指出破绽:你这公司是福利公司吗?你不赚钱倒要贴钱,如果你心里没有鬼会这么说话吗?实际上,罗敏的这种反应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如果一个人经常遭受某种指责,而他一直处于辩护和洗白的焦虑中,就有可能产生一种试图迅速与之切割的应激反应。

  这种应激反应并不难理解。趣店的招股书和百度百科关于公司的介绍都写得相当冠冕堂皇:一家面向5亿非信用卡人群的金融科技公司。看上去非常高大上,但什么叫非信用卡人群,就是包括大学生和刚毕业青年在内的底层人群。很明显,这是一家从草根金融做起,但赚了不少钱公司。想迅速告别灰色地带,走向体面的主流,这就是罗敏最迫切的心态。他看似荒诞且不合逻辑的回答,就是这种心态下用力过猛的表现。

  但用句江湖上的话说,小伙子还是年轻啊,这么急切地想撇清,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想想当初被360搞得狼狈不堪的马化腾,或者2007年前的马云。在风云变幻的中国互联网竞技场,老实说,现如今的大佬哪个不是被一步步骂上来的?只要筑牢企业内部的篱笆,把业绩越做越好,舆论扭转亦是常态。

  这不是要因此赦免趣店和罗敏无罪,当初趣店做过什么,有没有违法行为,自有相关部门调查。但是往后的道路却是相当明晰的,无论有没有犯错,已经发生的业已无法挽回,今后趣店必须要往正道上走,给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了,大众才会真正谅解你的“原罪”,这不是靠老板的一两次剖白能做到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