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核心竞争力不强 需多方合力破瓶颈

2017年10月21日 19:41:46 | 来源:中国化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前,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峰会在广州开幕。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就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如何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核心竞争力不强 需多方合力破瓶颈

  市场需求持续增大

  我国工业机器人今年1~7月产量为7万多台,同比增长50%多。业内预测,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1万台,到2020年将超20万台,比2015年增长近2倍。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100万台。

  李毅中表示,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制造企业已经基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本体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道规划等技术,特别是在微控制和微处理器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工业机器人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在工业和制造业中广泛集成应用显著提高了工业和制造业的质量,节省了人工,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精准制造。

  经济效益总体向好。工业机器人产业还处于成长期,但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销售利润率大多数在15%左右,远高于制造业6%的平均水平。

  核心竞争力不强

  李毅中指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快,但始终存在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首先是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品牌率低。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大多数是三轴到五轴机器人,六轴以上的高端机器人,85%为国外品牌,智能应用才刚刚起步。其次是机器人使用密度低。目前我国制造业万名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0台,不及发达国家的15%,而且目前精度、寿命、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机器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最后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国内不少机器人企业不够重视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缺失。据统计,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大部分是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

  谈及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李毅中举例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1/4,已初步形成了研发、制造、服务、使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总的来看有四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分享。包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行业做大做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技术和人才培训服务;加大资金等政策支持,扶持产业发展。

  多方合力破瓶颈

  对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李毅中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做好布局规划。我国应该制定更为详细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线路图和时间表。从空间布局来看,要避免一哄而上。

  此外,应进一步把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细化为专业规划,既要加快发展,又要防止低水平重复。

  二是整合研发研制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短板。要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力争在短时间内突破一些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如新型感知、智能控制、人机协作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制高点。

  三是以集成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要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示范,比如在机械、仿真、化工、制药、危险品、物流、仓储以及在消防事故、抢险等特殊作业中都可广泛使用的成果。

  四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鼓励国际并购,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