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刘嘉 摄像/权廉程 设计/吴倩)
采访坐标:浙江杭州
当90后遇上“90”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清晨8点半,我们来到达式华老人居住的小区,正准备去她家里拜访时,就与去工作室的达奶奶不期而遇了。耳聪目明、声如洪钟、鹤发童颜、脚步轻快、精神矍铄,这些词构成了老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要不是一路上的居民都在与她打招呼,我几乎以为自己认错了人。吕迪小声跟我说,一会儿一定要问问达奶奶的保养秘诀。
翠苑一区的高血压患者们,每周二、周五都会聚集在这间以达奶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里,监测血压、寻医问药。细心的吕迪发现,达奶奶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对他们的生活近况也都很了解,不管年龄大小,所有人见到她,都会叫一声达奶奶。“真好,达奶奶和邻居像家里人一样”,吕迪感慨到。“我的兄弟姐妹都不在身边,这些邻居就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样。”
吕迪没有去打扰达奶奶看诊,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拿起一本居民血压监测记录本翻看起来。本子上,详细记录了每次检查的血压值、吃的药及药量。“这个记的很详细,如果去大医院看病,把这个本子给医生看,就能快速知道病人的高血压病史,特别方便。”
就是这样的寻常监测,达奶奶和社区的另外三个老医生一起,坚持了近30年,也感染了周围许多人,半年前,社区医院的医生也主动加入到他们中间。其实早在1986年,达奶奶刚刚搬进小区,就开始操心居民的看病、打针换药、生孩子等问题了。她回忆起当年只见房子不见路,居民出门看病都成难题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我管得可多啦,谁家生孩子,产前检查我管,生完之后怎么带,怎么抱,怎么给孩子洗澡,我都手把手地教。”“达奶奶您是全小区的大家长啊!”“可不是嘛!”达奶奶笑得开怀。
走进达奶奶的家,墙上的一幅字尤为显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予别人”,这就是达奶奶全家恪守60多年的家训。吕迪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要选择这句话作为家训?达奶奶为我们解开了这句家训背后的故事。说到高兴时,达奶奶拿出自己护士学校的毕业照给我们看,吕迪感慨,自己可能拍了一个假毕业照;说到伤病员没有麻药动手术时,达奶奶一度落下热泪,我们也被达当时的场景所震撼。
“解放军干部自己住临时改造的仓库,把房间让给伤病员和我们医护人员,当时一个老干部教育我们,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我一下就记住了。”这段经历,留给达奶奶的,不仅是一句家训,更是半个多世纪的身体力行,和对成为共产党员的向往。
去年年底,达奶奶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虽然达奶奶是一个新党员,但她已经用党员的标准要求了自己近70年,并感染了全家人。达奶奶的老伴儿1983年写下入党申请书,却担心自己对党没有贡献,最终没有提交;好在他们的女儿在这一年入党,完成了两老的心愿;孙女更是刚满18岁就加入了共产党的大家庭;再加上女婿,现在,达奶奶一家四口都是党员啦!
在采访间隙,达奶奶与我们聊起了她的家乡,南京。鼓楼、逸仙桥、夫子庙... ...虽然离家多年,但她依然对南京的地名如数家珍。作为南京人的小编我,和在南京读书的吕迪,也为达奶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关于南京的画册。达奶奶接过画册很高兴,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呀,玄武湖、夫子庙,这个上头都有!”
吕迪说,达奶奶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不能忘记过去的痛苦”,这让她感触良多。一定不能忘记过去的痛苦,才能不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才能不忘那么多先辈的牺牲和奉献,才能不忘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才能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我想,对达式华老人来说,这是一次信仰上的传承;对吕迪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这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吧!不知道吕迪描述的达奶奶是怎样的,她又将如何记述这次“90后”对话呢?达奶奶的信仰,在吕迪这一辈的年轻人手中,会散发怎样的光芒?(戳这里看90后学生吕迪手记)
荔枝新闻将继续追踪报道,两代党员的故事,未完待续……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