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学生在纪念苏轼的路上,是否走偏了?|青年说

2017年10月12日 17:18:0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徐梦云

  (作者徐梦云,南京研一学生;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适逢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该校20124班的微信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因此刷屏朋友圈,在这篇文章中,小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能力让无数网友的折服:小学生都会使用大数据分析了,自己可能读了个假大学。

  姑且不论6年级的孩子使用的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我想说的是,这种纪念苏轼的方式真的值得推崇吗?

  首先大家不用过于自愧不如,因为这次又是 “别人家的小学”。清华附小成立于1915年,专为清华教职工子弟求学而设。所以清华附小学生的父母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上有着一般父母所不具备的优势。孩子今后的发展如何,其原生家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中国大部分孩子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这种在起跑线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这类“探究式学习模式”很难普及。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一种启蒙式的教育,包括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启蒙,这种学习方式真的值得普及吗?

  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引来刷屏的作业,已经脱离了小学生的启蒙学习,反而和“大数据”、“论文”、“品牌价值”等专业性词汇硬性捆绑,以此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表示褒奖。这种疑似“揠苗助长”的行为,其中有多少“研究成果”是出自孩子们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研究报告中,多次提到“爸爸的帮助”,不难想象父母的参与必不可少,父母用成人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企图让孩子的作品看起来更“高大上”,这对孩子个人想象力和思维方式都是一种禁锢,不能被“高大上”作品所掩盖。

  最后再回归到此次纪念的主角——苏轼。苏轼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留下的作品多达3458首。这些诗词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苏轼的个人情感抒发,甚至可以说是后人用来了解当时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展示了汉语所独有的魅力。试问这些字里行间流露的美好和典雅,是可以用大数据来衡量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纪念苏轼,最好的方式是回归到诗歌本身,而不是采用边缘化的,诸如:大数据、品牌价值、旅游等方式。如果苏轼知道,现代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他的作品,会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亵渎呢?

  清华附小的学生纪念苏轼的方式,虽然获得了颇多赞美之词。但当我们对这种新形式和小学生的奇妙组合,失去兴奋感和新鲜感的时候,也许就能觉察到,清华附小的学生在纪念苏轼的道路上,已经走偏了!

  (本文作者由南京大学新记者推荐。)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