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季玉馨 摄影/夏天 设计/吴倩)
采访坐标:江苏苏州
当90后遇上“90后”,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初见|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不知道能不能和老人家愉快的聊天,赶脚频率不在一个level”。“三岁一个代沟,隔了70多岁,还不得是沟壑纵横”。
“吼吼吼吼”,在去苏州的高铁上,笔者被安祺的“自知之明”给逗乐了。而安祺呢,虽说语带调侃,但是对陌生人的紧张、对长辈的畏惧、对党员的尊敬,却还是毫无掩饰地直接就挂在了她这位90后学生的脸上。一路上,除了偶尔聊的几句,她都在一遍又一遍地看准备好的采访提纲,盘算着即将到来的对话。
(雷安祺采访许震寰)
10点钟,在苏州当地定慧寺社区董泽民书记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许震寰老人的家里。没有刻意的打扮,穿着简单朴素的白色汗衫,许老从卧室里走了出来。
“许老您好呀”,但安祺的声音有些小,许老似乎耳背没有听到,没有回应,我们只好默默地坐了下来,场面一度“有(shi)些(fen)尴尬”。
“他们担心听不懂您说话,喊我来当翻译呢。”董书记了打破安静的空气,替我们解围。
老先生笑了笑,用标准普通话回答道:“我普通话不好”。
“哈哈哈哈”,大伙顿时都被这句普通话给逗乐了,原来许老还是个自带“喜感”的老爷爷啊,气氛一下活跃了不少。
“爷爷的普通话真心不错啊”,被“暖”到的安祺和笔者笑着说道,长舒了一口气。好像一扫先前的紧张与忧虑,开始了这次“穿越”70年的聊天之旅。
对话|
一幅对联,概括了为党奉献的一生
(在家风手册里缩印的对联)
在许震寰家装饰朴素的客厅,悬挂着苏州市委老书记(1989.8—1993.3在任)王敏生在许老九十大寿时题赠的一幅长联:“一生事业有成,非凡卓绝,震动上下左右,令人敬佩;一身风清气正,艰苦朴素,环境复杂多变,信仰不变。”短短40个字,生动概括了这位九旬老党员的高风亮节。
1927年12月11日,许震寰出生在无锡的张典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亲的勤劳朴实、乐善好施对他的成长影响至深。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的那天,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从基层到地、市,工作地点换了不下15次,从事的条线有公社(乡镇)、教育、政法、组织、党校、多种经营、水产等7个,”老先生和安祺诉说着自己经历的过往。
许老告诉我们,70年代来到苏州,却看到鱼米之乡渔业发展居然停滞不前,有百姓吃不上鱼,他的内心充满震惊。“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多难,一定要改变现状”,于是,许老牵头创立了苏州市水产局,并兼任水产局第一任党委书记和局长,几年时间内,将苏州金鸡湖内渔业养殖从亩产246斤提高到600斤。
值得一提的是,许老当时就意识到发展水产业的同时,排污治理一样重要。首创“生态”养殖模式,在湖边用饲料养猪养鸡,再将肥水引入湖里喂养鱼虾,打造了一个良性“生态圈”。可能在今天看来习以为常,但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新奇“玩意儿”。有部分领导对许震寰的提议提出质疑,但是年轻的许震寰坚定信念,在多次试验之后,决定力排众议,大胆创新。
事实证明,许震寰做的是对的,这不仅解决了当时苏州水产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全国水产养殖提供了新思路。
初见成效,他再接再厉,大胆提出要将水产市场化,用市场价格促进渔业发展。对70年代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则重磅新闻,连许老自己都说:“时任农业部部长来苏州调研,和我讨论,他一开始非常惊讶,心中充满担忧”,但是在许老的劝说下,领导同意了改革。而这次水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苏南乡镇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或许当时还没有“可持续”、没有“生态系统”、也没有“市场化”、“乡镇企业”这些词汇,但许老却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勇敢开创了先进模式,不论多么艰辛,也不放弃拼搏。
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一个共产党员想要为百姓谋福利,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这最基本的信仰么?
九十多岁的许老说到过往的这些工作经历,举手投足间依旧热情洋溢、慷慨激昂。虽然现在眼角满是皱纹、头发也已花白、掉了的门牙使得说话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利索,但炯炯有神的目光依然坚毅,对工作的热爱丝毫没有随着岁月的消逝而减弱。
一旁坐着的安祺,听着老人家的故事,从一开始噼里啪啦、机关枪似的提出提纲上的问题,渐渐地变得安静,聚精会神地凝视着许老,我猜想或许是她已经被这位老党员90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完全吸引,听得入了迷,又或许这一切使她陷入了什么思考,不知道在最终的人物通讯稿里,安祺会解答笔者的疑惑么?
一组老照片,引出了一部家庭史
离休后的许老,也没有闲下来。全国各地调研、演讲,希望把自己的所学所有帮助到更多的人。近些年,走不动了,但在家里,他也希望能做点什么,留给子孙。
“最近,我把从1949年到2016年拍摄的近百张家人合影整理出来,还发动全家4代33人一起撰写有关我们家史和家风的故事,编成了这本《我们一家人》。”许老边说边拿出了家风手册。“如今大家的生活普遍都富裕了,但很多人却忘了本,丢了祖先的优良传统。我发动全家人编这本册子,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是怎样得来的,永远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家风手册里许震寰年轻时候的照片)
许老一页一页地翻着手册里的照片,边和安祺讲着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其中有 1949年他同新婚妻子徐玲珍的合影,1950年刚入党时拍的工作照,也有子女读书时的合影。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横跨了近70年,记录了这个家族一路走来的路。看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武士的家用帐》,一本册子,记录的是一个家庭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常,但却反映了几代人在大时代变革下的蜕变。
许老说,“很感谢现在这个时代,70年前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家庭,能吃饱就不错了,别的哪敢想。但现在,孩子们都有大学上,工作生活得也有声有色,真的非常满足。”
其实在来的时候董书记告诉我们,许老这么多年来,每年都会为社区捐款1000元,与此同时,他还资助多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聊天中,安祺和许老谈到了捐款的问题,本想请许老具体说说,但是许老却摆摆手,“到这个年纪已经花不了多少钱了,作为一个党员,人家有困难,帮助帮助是应该的。”只是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就不愿再多谈,“总的来说,我的一生很平常”。
看到许老不愿多说,安祺也没有再追问。但看得出,安祺和笔者一样都为老人的低调、平实、坚守而肃然起敬,相信在学生笔记里,我们能看到安祺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回味|
“90后”的默契,传承不变的信仰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安祺拿出了给许爷爷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党徽。
两代人互相为对方戴上,这一幕被摄影记者夏天记录了下来。
(许震寰帮雷安祺佩戴党徽)
他们都是“90后”,但却横亘了70年的岁月,他们都是党员,但一位已经是饱经风霜、奉献一生,而另一位则是新鲜血液、刚刚注入社会发展的力量。当他们为彼此戴上党徽的这一瞬间,好像两个不同空间里的时间轴交汇在了一起,共产党员的信仰得以坚定地传递。于安祺而言,这一刻是来自德高望重的前辈对自己的信任、肯定,及对未来工作的鼓励;于许震寰来说,则是自己为人民辛劳一生而获得了年轻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
不知道安祺会如何记述这次“90后”之间的对话?老一辈的精神究竟能不能被这个二次元的小姑娘理解?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又将如何被传承,乃至薪火永续??(戳这里看90后学生——雷安祺的手记)荔枝新闻将继续追踪报道,两代党员的故事,未完待续……
(90后记者季玉馨谈采访感想)
戳看顶部视频见证更多感动瞬间。两代党员的故事,未完待续…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