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用文学去阐述战争

2017年10月06日 05:56:20 | 来源:新京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日裔英国小说家,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曾获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代表作有《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无可慰藉》《上海孤儿》《被掩埋的巨人》等。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日裔英国小说家,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曾获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代表作有《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无可慰藉》《上海孤儿》《被掩埋的巨人》等。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

  在人的脆弱中,看见高山与深渊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5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诺贝尔文学奖正式公布,今年的获奖者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瑞典学院将其创作母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并称:“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揭露了我们与世界联系的虚幻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于英国,用英文写作,自嘲日文“很烂”,喜欢以“国际主义作家”自称,曾说自己是“一个不知家在何处的作家”,与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的“移民文学三雄”。身为一名移民作家,石黑一雄既享有移民作家的天然优势——更容易以局外人的视角观望日本和英国的文化和社会,将浓厚的问题意识诉诸笔下的人物,以此求得解答;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移民作家普遍面临的道德困境——用更令西方人接受的叙事方式,讲述早已与自身剥离的文化和记忆,是不是一种天然的讨巧?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言,人们可以在他的小说中“发现一种特别坦诚和温柔的品质,既亲切又自然”;小说的背景、人物和时间可以随意置换,“地点可以在任何地方,人物可以是任何人,时间可以是任何时间”。石黑一雄书写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境遇,这种境遇可以关乎任何人。

  从日本到英国:

  一生交融难解的两个影子

  石黑一雄,名字便昭示了他的日本血统,他至今仍保留着日式得体的社交礼节,一开口却是纯正的英伦腔,两个国家的文化在他身上像影子般相互交叠,难以割离。

  1954年,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身为海洋学家的父亲石黑静男因替英国北海石油公司工作,全家移民英国。离开日本时,石黑一雄以为这次搬家只是暂时的,身上还带着日语教材,未料想之后全家一直定居于英国东南部的吉尔福德市。

  石黑一雄的写作兴趣最早源自对间谍小说的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就读的公立小学正进行现代化的教育试验,不设置“课程”概念,校长鼓励学生遵从自己的自主选择。石黑一雄开始阅读夏洛克·福尔摩斯,并模仿维多利亚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叫做“西尼尔先生”(Mr.Senior)的间谍角色。从那时起,他便意识到:“当你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写作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凭借着比同龄人出众的写作才能,石黑一雄进入英国沃金语法学校,在这所沿袭了英国社会传统风俗的学校里,他的音乐爱好得以萌芽。在那台父亲从日本买给他的小型索尼台盘式录音机里,少年石黑一雄竭力从嘈杂的嗡嗡声中分辨每一句歌词。

  13岁那年,他买下人生第一张鲍勃·迪伦的唱片《约翰·韦斯利·哈丁》,深深为其“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而着迷。莱昂纳德·科恩歌词中“天主教徒式”的意象、琼尼·米歇尔自由自在的牛仔生活,蛊惑着石黑一雄写下第一首歌的开头:“你是否永不再睁开双眼,在我们生活和嬉闹的海岸。”这段与音乐的缘分最终化为《小夜曲》中5个与音乐相关的哀伤故事。

  从日本到英国,除了经常被叫错名字之外,石黑一雄并未感到太多心理上的隔阂。唯一不那么舒服的经验,便是在学校玩战争游戏时,他习惯将攻击目标设定为德国人而非日本人;另一件令他不快的事,是母亲遭到一向友好的邻居的冷遇,原来那男人曾是日军俘虏,与母亲的碰面勾起了他的痛苦记忆。

  出生于二战结束9年之后,石黑一雄并未亲身经历过战争,即使是曾生逢战时的父辈,也极少和他提及这一改写世界格局的事件。但战争仿若一朵巨大的云,笼罩在他的生命之空,绕过它,便无法理解身边的人和事。于是,他决定以文学的方式,挖进这座人人可见却人人佯装视而不见的深井。

  直指人性弱点:

  人一旦被置于绝望,便不再设防

  1982年,已经分别在肯特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的石黑一雄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小说以二战结束初期的日本为故事背景,以居住在伦敦的日本寡妇悦子作为叙述者,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使她回忆起二战后她在长崎的生活,记忆一点点被点亮、激活,如早已不流血的伤疤一般隐隐作痛。“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石黑一雄这样写道。那些生命中的人和事,如一叶叶扁舟,随悦子的讲述,从她身边缓缓而过,没人能操控他们的命运,也没人知晓自身的归宿,他们只是路过,不留一丝痕迹。

  整部小说挑起的回忆若隐若现,并未直面战争的眼泪、鲜血与剧痛,正因如此,评论家喜欢用“物哀”来概括这部处女作的气质,并视其为克制写作的典范。然而实际上,远离故土20余年,石黑一雄对日本的印象早已模糊,最初设定的主题也并非反战。在一次访谈中,他坦言:“它(《远山淡影》)可以说是缺乏经验,错误判断了显而易见和微妙无比的东西。”尽管有诸多青涩之处,28岁的石黑一雄笔下流淌的哀伤与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洞察,还是让英国文坛眼前一亮。

  初试牛刀的石黑一雄从此一发不可收,以大约4年一部长篇的速度写作。在《远山淡影》中有一条支线,讲述一位老教师重新思考他一生所构建的价值观,石黑一雄以此展开,写下第二部长篇《浮世画家》(1986),展现一位二战时曾帮助宣扬军国主义的日本浮世绘画家在战后的回忆、反思和忏悔: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这部小说获“布克奖”提名,并摘得1986年“怀特布雷德奖”,被译成十余种文字。

  延续《浮世画家》的主题,他再度尝试写“荒芜人生”的主题:“当你年轻时,你在意的都是自己的事业,最终才意识到那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3年后,石黑一雄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1989)问世,将背景置于英国乡间,书写了一位英国老式贵族宅邸的男管家为维护尊严而压抑情感、否定自我的悲剧人生。小说甫一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销量逾百万册,摘得布克奖,并被改编成电影。

  在写作途中,石黑一雄不止一次忍不住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如果稍微生得早一些,生在那个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年代,自己会如何生存?是抗拒,还是保持一定距离的旁观,抑或是加入到那种狂热中去?”在这个令他内心焦灼的追问中,他写下前三部小说,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想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却因为缺乏思考而在周遭的狂热中成为帮凶”。

  石黑一雄最新的小说《被掩埋的巨人》(2015)延续对这一追问的思考,以公元6世纪的不列颠岛为舞台,写传奇人物亚瑟王死后的故事,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比邻而居,看似和平,却陷入失去记忆的苦恼中。他设置了一只呼吸能让人丧失记忆的母龙,同时制造了两难境地:如果杀死它,这个族群就能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但同时也会记起仇恨,引发战争。杀,还是不杀?他想借此探讨的是,一个个体、民族和社会,究竟应该记得什么,又该忘记什么。

  如石黑一雄所言,“一个人的写作不仅是给不同国家的人看,更是写给不同的时代”。所谓“写给不同的时代”,在石黑一雄的作品中,就是在人的脆弱中,既揭示可能跌落的深渊,也望见人之为人的精神的高山。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