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通俗、低俗和烂俗|荔枝娱评

2017年10月05日 11:27:5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曾于里

  (作者曾于里,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缝纫机乐队》上映之前,影评类公号的介绍文章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好评,甚至认为《缝纫机乐队》比《煎饼侠》更成熟。大鹏的电影处女作《煎饼侠》曾收获了近12亿元的票房,是2015年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这无疑让人对《缝纫机乐队》充满期待。

  但看完《缝纫机乐队》,我开始怀疑那些高度评价《缝纫机乐队》的公号,是不是收费发软文了?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电影,也许没有比“俗”更贴切的了。

  首先是通俗。通俗,也意味着套路。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套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套路常常能够迎合观众预期,给予观众一种审美愉悦感。《缝纫机乐队》的套路与《煎饼侠》相似,就是一群不相干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目标或理想而走到了一起。这个套路在很多电影中我们都见过,比如日本电影《五个扑水少年》,韩国电影《国家代表》,以及不久前国内上映、口碑不错的青春片《闪光少女》。而在《缝纫机乐队》中,大鹏饰演的音乐经纪人程宫、乔杉饰演的主唱胡亮、古力娜扎饰演的贝斯手丁建国、李鸿其饰演的鼓手炸药、韩童生饰演的吉他手杨双树以及曲隽希饰演的键盘手希希,因为组建一个摇滚乐团、一次演出而走到了一起。

  虽然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因为每个成员的性情不同,怀揣的目的不同,所以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磨合,往往让这个过程充满戏剧性;加之完成目标必然要经过种种曲折坎坷,电影的情节也因此一波三折。在一点上,《缝纫机乐队》丝毫没有偏离出套路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缝纫机乐队》的缺点,恰恰相反,套路是电影为数不多的合格项,正是因为遵循套路,它让整部电影至少在逻辑上立得住、故事的进展还算流畅。

  只是,通俗之余,《缝纫机乐队》陷入了低俗。与《煎饼侠》一样,《缝纫机乐队》也加入了大量的喜剧元素。《煎饼侠》中的喜剧效果多数来自于情节的“错位”,这让人联想到“憨豆先生”,它因为出人意料引人发笑;但《缝纫机乐队》中,“笑果”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乔杉和大鹏的互动。电影开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乔杉饰演一个带有一点“娘娘腔”的音乐爱好者,他与大鹏的互动,被编导故意往“腐”上靠拢,并通过某些台词表现出来。这种“好笑”,刻意、用力过猛,让人感到尴尬和不适。乔杉本来是一个很有观众缘的喜剧演员,但他在《缝纫机乐队》中的人设,却因太想讨好观众,导致人物失真,夸张过度了。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通俗是应该的,但烂俗却是应该避免的。就像好莱坞超级英雄片,都遵循了一定的套路,但蝙蝠侠、蜘蛛侠、雷神、美国队长和蚁人,这些超级英雄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色、执行不同的任务,他们各有特点,绝不会搞混。而烂俗是指,不仅仅大体情节遵循套路,甚至电影中的具体桥段都是其他电影中用过的、用滥的。很不幸,《缝纫机乐队》不仅笑点过于低俗,桥段上也太过烂俗。

  比如电影中的一个打斗情节,缝纫机乐队重组之后,在去演出的路上,遭遇了丁建国追求者——一个土鳖富二代的阻拦,于是乐队和这群黑帮人士进行了一番打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关青春、有关梦想的电影里,都会出现一次莫名其妙的打架桥段,哗啦啦的人群,花样百出的打斗方式,大概既方便导演炫技,也因为打架显得很“青春”“热血”吧。于是,《缝纫机乐队》也出现了一场持续好几分钟,莫名其妙、毫无逻辑的打斗,不仅一点合理性没有,而且一点美感都没有,至于几个乐手是如何打过几十个流氓的,更说不清楚。总之,《缝纫机乐队》之所以有两个小时的片长,就是因为这样无意义的烂俗桥段太多了。

  整部电影唯一别出心裁之处在于加入了摇滚因素,并请来摇滚乐的半壁江山客串,足见大鹏的用心;而电影以大鹏的故乡为“主角”,也是对故乡的一种回馈。但撇开情怀,单就电影本身而言,《缝纫机乐队》还不如《煎饼侠》,它是大鹏的自我重复,甚至是倒退。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