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石林
(作者许石林,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作家,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汪曾祺先生说过: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的仪式里面葆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这句话是对一切中国传统节日最权威、最到位、也是最美的总结与概括。而今天,因为种种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使得传统节日尽管从法律上逐步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但却未必能呵护这个传统文化的绿肺。中国人知道了尊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更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遵守它,如何才能发展它。
泛泛地说,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礼仪精神”、“礼教文化”的一次次精彩操练,它与西方的狂欢式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较容易;西方人过中国节日,很长时间会停留在表面。中国的节日,其精髓是“礼”,即以“礼”节之——“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得很明白:任何事情,任何好事儿,如果不经过“礼”来节制、约束、规范,是不行的。因此,中国人过节,与其说是娱乐、放松、团圆、吃喝,不如说是人在节日里,将平常的人生通过“礼”的精神,在中国文化对一个人所设定的“人的理想标准”面前,把自己检点检点、整理整理、校正校正,使自己更接近、或至少不太偏离那个目标中的“人的标准”。完成这个过程,会产生许多优美的仪式,比如亲戚朋友的交游往还、比如附带着文化寓意的节令食品乃至礼物的归赠与接受、比如娱乐活动和服饰的讲究等等,都是“德辉于内”的抒情性发挥。
而这些,正是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越来越稀薄的东西。其实,作为传统节日中优良的文化基因,确实可以服务于当代人,使当代人能够吸收融汇这样的优良文化基因,提高自己的文化血统,降低自己获得文化快乐和文化自尊的成本——比如,传统节日中规定送礼是有着严格的谱儿的,过什么节,该谁给谁送礼,送多少是有谱儿即有规定的,并不是礼多人不怪这么笼统和糊涂。送少了,礼不足,即不敬,不如不送;送多了,也是对对方的轻视乃至侮辱;送错了对象即送给不该送的人,就更是荒谬的。而古人对礼物的规定,注重其文化寓意和内涵象征,并不注重礼物的含金量和货币价值。因此,咬文嚼字的话,不应该反对过年过节送礼——我们号称礼仪文明之邦的传统国家,为什么要反对送礼呢?现在的问题是,人不会送礼,礼已经异化成了许多丑恶的东西。真正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健康的基因的话,就应该教会人如何送礼,送礼是完成精神抒情的优美的过程,为什么不呢?
因为中秋节,人与月亮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月文化,在如今全世界都在向中国开始要传统、学文化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不一定像样地拿得出来,这才是尴尬的事。
人家问中国人怎么过中秋节,你说吃月饼?
没有礼俗仪式的中秋节,称不上是传统节日。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