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靠边站的中国手机,凭什么横扫全球,异军突起?

2017年08月04日 20:00:26 | 来源:搜狐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 作者:王中美、张婵

  本周,IDC发布了最新的市场调研报告,公布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相关数据。从数据上看,在整体销量略有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国产手机品牌的销量表现依然不俗。

  国产手机厂商华为、OPPO、小米分别进入前五位,其中,排在第三位的华为以3850万部占据了11.3%的市场份额,和位居第二的三星仅差不到一个百分点;而让不少人意外的是,小米挤进前5,且创造了出货量前5名中的最大涨幅,达到了58.9%。

  今年3月,曾有数据机构统计中国手机品牌的发展情况表示,在美国,每8个手机用户中有一人使用中国手机;在欧洲,每5个手机用户中有一人使用中国手机;在印度,每3个手机用户中有一人使用中国手机;在东南亚和非洲,每2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人用中国手机……

  就此亮眼的数据,曾有不少人感叹,十几年前,国产手机还是“山寨”的代名词,功能差、外观差,创新很奇葩,甚至一提到国产手机,就心中汗颜。

  但几经沉浮,时至今日,国产手机已然异军突起、并以实力在全球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国产手机曾经的辉煌】

  其实,国产手机在智能手机时代之前的功能机时代,就曾有过短暂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手机市场被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洋品牌独霸。国内企业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代工、加工工作,虽然也研制出完全国产化的模拟手机,但由于技术、产品落后,最终在市场上难觅踪影。

  直到1999年,康佳和TCL分别推出第一款手机K3118和9910,国产手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经过大规模的品牌营销,国产手机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并进入千千万万消费者手中。

  华商韬略梳理数据显示,1999年国产手机产量仅113万部,到2003年则变成5496万部,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55%以上的份额,波导、TCL、康佳位列国内市场份额前五名。

  洋品牌独霸国内手机市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国产手机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但好景不长,2004年后,国产手机渐入败局。一方面洋品牌加大反击力度,推出了相机等一系列较为领先的功能。另一方面,国家废除了手机牌照审批制,山寨机合法了。

  此后,发端于国外的智能手机面市,国产厂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智能机的生产上被甩在身后。

  而台湾联发科“万能”芯片的出现,又为制造山寨机降低了门槛,只要利用这种芯片加上其他部件,就能轻松组装出一部手机,区区百元便可拥有大屏、触控甚至带手写笔的手机。这让国产手机进入了混乱的山寨时代。

  内外夹击下,国产品牌被逼向绝境。诺基亚、三星、索尼、苹果等洋品牌再次垄断中国市场。

  【国产手机的转机】

  2011年,一款新产品的诞生让国产手机从阴霾中走出。

  是年8月16日,小米公司发布了国产品牌首款双核手机。

  彼时同样配置的国外品牌机售价需要3000元以上,而小米的零售价仅1999元,超高的性价比令消费者眼前一亮。

  更让人惊叹的是小米的“粉丝参与模式”,“米粉”们可以参与产品的开发改进。这一前无古人的模式在国内引发小米狂潮,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渐渐转移到国产手机品牌。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国产手机开始将技术和用户体验作为核心,各家手机产品和品牌建设渐入佳境。

  1、华为誓研中国“芯”

  由于国产智能机起步晚,大部分元器件尤其是被称为电子产品心脏的芯片,一直依赖进口。2016年仅前10个月,中国芯片进口金额就高达1.2万亿人民币,花费接近进口原油的两倍。

  手机芯片是集成度极高的元器件,指甲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10亿多晶体管,它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了手机的运行速度。因此,一个国家制造芯片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综合科技实力。

  被动求助于进口,不仅让手机厂商处于产业链低端,要缴纳高昂的专利费,有时还会因芯片供应滞后而推迟新产品的发布,甚至给信息安全也带来极大隐患。

  得“芯”者得天下,有“芯”才有自主权,为了打破既有“食物链”,华为率先开始了手机芯片的战略布局。

  尽管研发过程中充满了艰难甚至被嘲讽,但华为一路坚持了下来。2012年2月26日,巴塞罗那世界移动大会上,华为发布了第一款四核智能手机。这款手机的芯片便是华为自主研发的海思K3V2,号称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构处理器,性能上与当时主流的处理器相当,这让华为一举跻身顶级智能手机处理器行列,令业界惊叹。

  尽管当时这款芯片存在发热和兼容问题,但对国内品牌而言仍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手机芯片格局,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芯片,华为成为继三星后,全球第二家既有手机制造能力又有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

  此后,华为每年都投入巨资,在芯片和手机产品研发上持续发力,相继在中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及印度等多地设立16个研究所,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集合全球优势和资源,构建全球化创新能力。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为已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其中外国专利30613件。目前,华为仍在不断升级迭代的麒麟芯片跨入全球手机芯片第一阵营,这进一步提升了华为高端手机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华为现象引发全球业界的瞩目,同行们也毫不掩饰钦佩之意,有瑞典同行说“以前我们打开华为的新产品,目的是查看中国人从我们这儿剽窃了哪些创意。今天我们看华为做出了哪些创新。”

  2、OPPO/vivo巧创新

  同时间崛起的还有OPPO和vivo。这对步步高旗下的双生兄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做大,期间,除剑走偏锋、大力布局线下销售渠道配合强力广告营销外,通过研发创新来提升用户体验也是其制胜法宝。

  一直以来,手机充电慢、续航时间短让用户深受困扰。充电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手机安全性,将大电流改用小电流,所以传统改进套路都是从算法和材料上入手。而OPPO却追本溯源,从电流入手,将充电控制电路与手机分离,放到了适配器上,再加入智能识别芯片,实现了用大电流充电。

  这一个小小的改动,使手机充电速度提升了4倍,也为OPPO树起了“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技术形象。

  vivo则精准定位于充满活力、年轻时尚的用户群体,在外观、音质、影像上重点发力,其缔造了4.75mm机身厚度这一全球最薄智能手机纪录,颇受市场青睐。

  在拥有过硬产品的基础上,OPPO和vivo又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市场策略,在众多手机厂商忙着做电商时,这一对双生兄弟却全力布局三、四线城市的线下渠道,并配合大面积、高频度广告,开启了疯狂逆袭。在吉隆坡市中心一条一百多米的过街通道里,从头到尾都是OV的广告牌,其宣传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到2016年第二季度,两者的出货量就紧追华为,分列全国二、三位,OPPO成为东南亚第二大手机品牌。

  3、传音一招赢芳心

  与前两者相比,传音的成功来得更为突然。这家公司在国内悄无声息,却是非洲的手机霸主,攻占了非洲40%的市场份额,2016年上半年,传音的手机出口量甚至超过了华为。

  这样的成功就源于传音基于当地市场调研进行的创新。

  对于非洲的手机用户来说,因肤色问题导致自拍效果欠佳始终是一大遗憾。问题就是机会,传音将这个痛点当成了开辟市场的机遇。

  他们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大量搜集当地人的照片,进行脸部轮廓、曝光补偿、成像效果的分析研究,最终成功发展出以眼睛和牙齿进行定位、适合黑肤色用户的美肌模式,一举赢得非洲用户的热烈追捧。

  随后,传音又继续实施本地化策略,结合本地语言、本地声音、本地审美研发出不同产品,成功闯入中东市场。

  除上述几家外,在激烈的内外市场竞争下,其它国产手机也各显其能,对国外品牌发起进攻,在视频、拍照、多媒体、信息安全等不同细分领域进行定位突破,国产品牌手机以星火燎原之势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搜狐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