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自动驾驶:社会对待新生事物应该更宽容|荔枝时评

2017年07月06日 15:39: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5日,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乘坐自动驾驶汽车赶往会场的视频成为舆论热点。视频显示,李彦宏坐在自动驾驶车的副驾驶上,而主驾驶位置上没有司机。

  在与百度总裁兼COO陆奇的远程互动中,李彦宏还开玩笑:“我正在五环上,前面车有点多,不过车还是很平稳的。”

  随后因为在路上使用自动驾驶车违反了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的交通规定,交管部门立即介入调查。

  违法当然不好,应该批评。不过,相对于交通违法,对社会影响更大、更深远的是,自动驾驶,真的来了。

  今年4月份,百度宣布Apollo计划,全面开放无人驾驶平台,任何一个Apollo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使用Apollo技术,同时也有机会通过提供数据为Apollo生态做贡献。用陆奇的话说,Apollo将是汽车工业的安卓,会以比安卓更加开放的态度,带动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

   
“百度AI开发者大会”(Baidu Create 2017)上,百度正式宣布了酝酿多年的“Apollo”计划

  实际上,自动驾驶,只是整个人工智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伴着底层技术大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的突破,人工智能将会带来纵深裂变式的大发展,以语音交互、图像识别为技术核心的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新入口。

  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推荐餐馆来说,并不是个完全理性的决策,涉及情感、价格、路程、食材、味道等综合因素,这意味着约束与效用更为复杂背后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这些人工智能的结果,还需要一个更人性化界面,比如智能语音来呈现。著名的讲述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Her》作家西奥多爱上了叫萨曼莎的人工智能女声。这个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的女声,深入男主角的生活,让他不能自拔。

   
(电影《HER》剧照

  科幻小说并不能作为判断未来的依据。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未来学家、科幻小说家对人类技术与社会走向的影响比人们以为的要多得多。打个比方,透明的显示屏增加干扰,并不符合人类习惯,人们一般不在透明的玻璃上做演示。但由于科幻小说、电影多次提到,这种透明的液晶屏幕似乎成为一种商业方向。回到人工智能入口,不管是苹果的siri还是微软的Cortana,亦或者亚马逊的Echo都是朝这个方向再走。

  急速的技术发展在无限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如何对待新生事物。

  以此次百度的自动驾驶车事件为例,自动驾驶的测试与正式上路,一方面需要符合法律,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律跟上创新要求。某种程度上,政府能够更好协调产业创新的外部性(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正是所谓“中国模式”相比于“华盛顿模式”的优越性所在。

  有趣的是,虽然法律的理性背后有利益与立场的纠葛,比如在国外,驾驶员工会显然会是自动驾驶技术推广的阻碍力量创新的生命力,创新给全社会带来的整体利益将会主导法律的理性,继而缓慢而坚定推进自身前行

  相比理性,创新面对来源于非理性的因素更加顽固。比如,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

  其实人类的生理特征并不适合汽车的高速度驾驶。在1万年前,人类大脑处理的最高速度是人的奔速度,虽然人类驯化了马、发明了汽车,但大脑的进化并没有那么快,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会在高速时不知不觉加快速度,也会对于各种速度判断失误的原因,因为大脑还没进化学会判断。与此相反,成熟的自动驾驶,可以同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精确测定自身和其他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并精确判断,且不知疲倦,比人的驾驶更加安全。但由于对新事物的忧虑,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会被放大。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汽油车燃烧起来,不会是新闻,但一旦有辆特斯拉燃烧起来,就一定是个全球性的大新闻。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发生纠纷没有任何新闻性,但如果换到网约车司机身上,就会成为新闻。

  人类的这种思维模式是正常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著名的《思考,快与慢》中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比如,自动驾驶、自动工厂有百万分之一的故障率,而传统的工厂有千分之一的故障率,但由于人工智能受到的关注多,一旦出问题,公众就会在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下,匆忙得出自动驾驶、自动化工厂不安全的结论。更糟糕的是,这种直觉型结论形成公共舆论后,就会影响到制定法律的少数人的系统2的判断。于是,最糟糕的情况就发生了,直觉影响了法律,使得法律更苛刻对待创新。

  所以,如何避免人的“系统1”阻碍创新,既是政策制定者的问题,也是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或许,社会应该更加理性、宽容对待新生事物。

  (作者刘远举,“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科技财经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