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被贷款”:谁来帮毕业大学生摆脱陷阱?|荔枝时评

2017年06月16日 15:15:0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欧阳晨雨

  (作者欧阳晨雨,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又到毕业季。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会有什么“见面礼”呢? 据报道,马上就要大学本科毕业的张楠,没想到第一次面试就遭遇“被贷款”的陷阱。当面试结束,离开应聘公司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在“易学贷”app上完成了1.48万元贷款的申请。而当她打电话到派出所报警时,却被告知:“不属于诈骗,不予立案”。

  贷款?白白给你一万多,不也挺好的嘛,好多人想贷还贷不上呢。问题是,这笔飞来头上的贷款,并不是你想要的,而是公司“偷偷”加塞的。而且,这笔不知名的贷款,6个月以后的最低档利率,也在7%左右,每月还款本息直接从借贷人银行卡里扣除。也就是说,拿了这笔贷款,就得偿还利息,对于本就手头拮据的刚毕业大学生,又增添了一份经济负担。

  其实,如果光是“被贷款”,蒙受点经济损失,倒也还好,无非是腰包瘪了一点而已。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公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所获取的那些毕业生个人信息。通常来说,求职简历不会要求填写身份证号码和家人信息,而这家公司却以“会影响面试结果”为由,迫使求职心切的毕业大学生“倾囊相授”。

  也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个人信息,最终成为该公司暗箱操作的“敲门砖”,在不知不觉中,求职大学生已变成了“易学贷”的“客户”。如今,虽然经过个人交涉,“贷款已被取消”、“合同也已经撕毁”,但张楠之前填写的个人信息,还捏在应聘公司手心里。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至关重要,今天是“被贷款”,谁知道明天又会是什么危险“陷阱”?

  从该公司的“手法”“套路”看,即便如有关部门所言“不属于诈骗”,但采取欺诈手法获取和利用公民个人信息,也有违法之嫌。表面上,这些公民个人信息是应聘大学生自己提供的,属于“你情我愿”,但事实却是,该公司“挂羊头卖狗肉”,用招聘为名,将这些信息“据为己有”。更为恶劣的是,这家公司还利用所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代替当事人“交易”以“渔利”,如此手段的确很“不光彩”,甚至称得上“卑劣”。

  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根据今年59日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等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等,即属于“情节严重”,应当入罪。如果是“内鬼”,数量或者额度更有“减半待遇”。

  从该公司的所作所为看,即便够不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标准”,也应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有关部门不应在接到当事人电话报案后,一句简单的“不予立案”了事。如果漠然处置、淡化以对,之前“被贷款”的张楠,恐怕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对此,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介入、顺藤摸瓜、严肃处理。

  当然,从职能部门、大学、家庭到求职大学生,也应受到足够的警醒。客观来说,“个人信息被”、“被贷款”,是不法商家巧妙利用了毕业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他们也有一定的合法外衣,的确难以辨别。如果在编制立法藩篱、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把发布骗术警示、传授防骗技巧、疏导求职心理等工作做得更靠前一些、更扎实一些,大学生毕业季的求职之旅也会变得更美好。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