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满分作文背后,是深入骨髓的高考作文综合症|荔枝时评

2017年06月15日 15:37:3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张丰

  (作者张丰,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女生程小纯一夜间成为了网红。她在公号上发了一篇《今年高考满分作文出现,快来围观》的文章,该文的阅读量已经突破325万,而在此之前,她公号上的文章,阅读量不过一千。

  这篇文章的传播之广,甚至惊动了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出来辟谣。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高考生写的,而是程小纯的仿作:人们责怪她在传播谣言,不少媒体就此采访她,让这位小姑娘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

  每年高考后,都会有媒体找很多人来写“高考作文”,这些文章大多没什么传播率。程小纯文章爆红,并不是因为她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她取了《今年高考满分作文出现,快来围观》这样一个标题。高考才过去几天,老师可能还在阅卷,满分作文流出,自然会引来大家的关注。

  由于这个标题的存在,程小纯写的就不再是作文,而是“新闻”。客观地说,这个新闻学专业的大三女生,很有可能已经写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篇假新闻。

  任何一个公号,哪怕你只是写男欢女爱、花花草草,玩久了,都具备媒体属性。即便你是写植物的,在你看到有关植物的热点事件时,你也会手痒。

  程小纯同学也是如此,她的公号,主题是关于大学生情感和生活的,但是即便是大学生,也会被点击率所控制。他们学会了蹭热点,防艾滋病日,《欢乐颂》,他们都像真正的媒体一样去关注。因此,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成为一个标题党,虽是偶然,但也有某种必然性。

  程小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形容自己的行为是“有意无心”,这个说法倒很准确。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她应该知道一点新闻操作规范,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之前,一个小姑娘是无法把握这种“炒作”和新闻的边界的,这确实只是一次“无心之失”。

  因此,我并不赞成用新闻采写规范来要求这个大三女生。更值得探讨的倒是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走红,除了标题党的因素,让人们误认为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满分作文”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已经患上了某种高考作文综合征。

  每年高考后,媒体都会谈论高考作文,而普通人也都对此津津乐道。一个经历过高考的成年人,别的科目全都忘记了,像数学试卷,除了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大家基本都看不懂了——唯一还能说两句的,也许就只是高考作文了。

  我们是一个作文大国。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很多科目都已经标准化、客观化了,只有作文,看上去最“主观”而且分值也最高。一篇文章定终身,这是人们对科举考试的印象,高考作文在这一点上承接了它。它充满神秘性和不确定性,你以为写得很好的文章,可能根本就得不了高分。

  正是在这一点上,高考作文有一种权力色彩,生杀大权掌握在阅卷老师手中。程小纯和她的小伙伴,一共写了4篇作文拿给高中老师看,她这一篇被认定为“如果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可以得满分”,因此,她才选择了炒作这一篇。人们迷恋高考作文,某种程度上也是迷恋这种“被认定”的感觉。

  但是,正如程小纯所说的,高考作文是有套路的,她也承认,自己这篇文章也不过是符合某种套路而已。“作文”中的“作”字,除了表示“从事某种活动”外,也有“假装、装作”,甚至有虚伪的意思(某个人很“作”)——所谓套路,本身就包括了虚假的意思,它不需要真情实感,而是假装要有真情实感。

  每天忙着应试的高中生,很难有什么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绝大多数“感人”的高考作文,其实都是虚构的。高考生不过十七八岁年纪,内心却已经套路满满,真是让人悲哀的事情,但是,更悲哀的是,这种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虚与委蛇的做派,其实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思维习惯,影响到高考后漫长的人生。

  程小纯和她的小伙伴们就是典型的例子。大三学生,为什么还对仿写充满套路的高考作文充满热情?这种套路思维和假新闻之间,又有多远的距离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