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于里
(作者曾于里,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视剧《白鹿原》播出后,即便遭遇了《欢乐颂2》的强势狙击,依旧保持着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剧集播出至今,《白鹿原》收获了极高的口碑,它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分,是今年播出的国产剧的最高分,与之相对的《欢乐颂2》评分已经跌至5.2分。谁才是真正的良心剧作,一目了然。
电视剧《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先生的同名小说。小说长达50万字,自1993年出版以来,畅销了20多年,这是一本经典的长销书。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小说被誉为“一个民族的秘史”,西方作者评价:“这本小说绝不逊于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正因为经典,《白鹿原》自出版后就被改编成电影、话剧、舞台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但改编成电视剧倒是第一次,虽然陈忠实先生早有寄望,希望《白鹿原》能够改编成电视剧。毕竟只有电视剧的体量才能够史无前例地、全景式呈现原著的史诗风貌。许多电视人望而却步,在于剧版的《白鹿原》面临两个严峻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小说本身。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一种诉诸充满想象的文字,一种诉诸直观的声像符号;一种内容密度很大、叙事手法多、枝蔓更多,一种受限于时长,叙事上必须删繁就简。在改编的过程中,有可能提取出小说中最精华的部分,将其影像化,并利用影像特有的优势获得文字难以实现的效果;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改编不得要领,糟蹋了原著。
就目前看来,剧版《白鹿原》对小说进行了出色的还原。编导们熟谙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努力做到了扬长避短。像小说《白鹿原》开篇前五章,陈忠实不紧不慢、闲庭信步地铺陈了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和矛盾,到了第六章,才将整个白鹿原切入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这在小说写作中是常用的技巧,但如果电视剧也这样处理,观众看了很多集都会不知所云,可能早早弃剧了。电视剧讲求戏剧张力,必须尽可能地将矛盾冲突集中在几个关键场合中。因此,剧版《白鹿原》在很多地方调整了故事发展的前后顺序并增加了一些情节,比如仙草出场顺序的调整,丰富了仙草与白嘉轩的感情累积;闹“交农”事件加入了鹿子霖一环、补充了白灵裹脚的细节,等等。类似的处理,既没有违背原著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却又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看性,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稍微可惜的是,相较于小说版《白鹿原》,剧版《白鹿原》少了原著携带的魔幻气息、荒诞感和张扬的想象,它显得太过端正、太过正统、太过规矩,比如白秉德的死、仙草生白灵等桥段,小说中叙述的魔力都没有了。这不见得是主创的偷懒,因为要将小说的魔幻、荒诞还原,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也不必太过苛责。
第二个挑战则来自于剧作本身。作为一部如此大体量、情节如此纷繁、时间跨度如此大、又有着浓重陕西风味的电视剧,它非常考验主创者的细心、耐心和信心。剧版《白鹿原》的一组数据,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主创者的用心。“一剧十五年”——电视剧《白鹿原》从买断版权、筹备立项,到打磨剧本、拍摄完成,历经15年艰辛历程。近2.2亿投资,227个日夜,70余万字剧本,2497场,90多位主要角色,400余位幕后工作人员,4万余人次群众角色,奔波五省十地取景……正也是因为如此,剧版的《白鹿原》可以经受住观众的检验,无论是取景、布景、镜头语言、民俗展现、演员表演,都有着电影般的质感。作为一名南方观众,笔者从剧版《白鹿原》的许多镜头中,第一次感受到八百里秦川的大气、开阔、寂寥,以及一种渺远的苍茫感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就是白鹿原,这里有黄土、有唢呐、有热辣辣的油泼面、有历史荒诞和人间温情,在这片平原上寄寓着一个民族的秘史,仿佛是那么自然而然并具有说服力。
总而言之,小说《白鹿原》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无论剧版《白鹿原》最后是否也能成为“史诗之作”,但它至少是努力地在成为一部这样的作品。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