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保安“成群”逆袭,先别那么乐观|荔枝时评

2017年05月18日 17:30:2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黄帅 

  (作者黄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有媒体报道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研究生,之后当上大学老师。北大保安的“成群逆袭”,俨然颠覆了人们对保安的固有印象。

  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内心欣喜却不免忧虑。“北大保安”在舆论场里早就被贴上了“出身寒微却努力拼搏”“逆袭成功的群体”“人生励志模范”等标签,点赞之声不绝。比如,“保安哥”甘相伟的经历堪称一部热血传奇,他从湖北山区奋斗到京城,在藏龙卧虎的燕园潜心求学,后来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还写了《站着上北大》,一度成为畅销书,其本人也成为中国教育2011年度十大影响人物、2013年中国十大读书人物。

  再如,更早的“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张俊成,他在1995年到北京大学做保安,1998年取得北大法律成人高考的专科文凭,后又修完一个自考本科文凭,如今是一所中专的副校长,真正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世人多激赏他们的求学热情,但媒体对此现象依然有必要保持理性与克制。去年,在北大一场文艺批评学术研讨会上,有个身材瘦高、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主动与我攀谈,说他是从山东老家专门来北大做保安的,正是因为听说这是个特别励志的群体。他告诉我,自己没有考取北大那么高的梦想,只要能旁听一个月的课便好。

  他的梦想是投身心理学研究,但目前不过是高中毕业,这个梦想实在太遥远。北大保安里的确有不少跟他想法一样的年轻人,但因为收入极低,流动性很大,多数不能长待京城。看着他充满热情而又落寞的眼神,我其实也深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他能学到并“吃透”多少专业知识呢?恐怕并不乐观。

  他的情况恐怕代表着北大保安的心声,更多人不可能数年如一日地在北大旁听求学。此外,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信息是:这些“逆袭”保安中大部分人的学历是大专,少量是本科,只有12名队员读到研究生。如果说读到大专就算人生逆袭,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

  并且,就算一步步顺利地拿到成考学历、置换身份,进而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们也应看到这是一条极其艰辛的道路,在寻找梦想的途中要披荆斩棘。所以,在点赞北大求学保安时,更应理解其求学的不易,同时引导他们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是盲目在这个身份中获得慰藉。

  其实,对于北大保安求学的故事,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更多的无奈与酸楚——为什么他们要远离家乡到北大求学?为什么媒体偏爱讲述他们的求学“精神”,而不从方法论上给更多迷惘中的青年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点赞就能化解的。

  不言而喻,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目前还多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上大学已不是难事的今天,如何得到顶级名校的教育,是更多年轻人考虑的问题。但是,对渴望边做保安边求学的年轻人来说,北大能给他们什么呢?沐浴名校学习氛围是没问题的,或许还能让他们感到,和历史上那些成为牛人的北大旁听生一样,或许他们也会实现人生逆袭。但是,专业学习是需要系统训练和长期坚持的,这也是旁听的本质意义所在。短暂的、碎片式的、时刻面临生计压力的学习,并不能带来多少改变。

  真正的求学还是要漫长的沉潜与扎实的研习。所以,真正要解决北大保安求学需求的办法,还在于拓展更多可能的教育资源,尤其在非一线城市的高校开拓更多可供选择的社会学习资源,让他们不用借助“北大保安”这个身份,就能更方便接触到高校讯息和学习资源。当然,要做到这点,一蹴而就也不现实。但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发达的今日,应该大力发展网络课堂、远程教学等方式,满足更广泛的求学需求,弥补不能亲临名校学习的缺憾。这样做,更是让许多还没有进入媒体和舆论视野的“保安哥”们,获得人生逆袭能力的最现实途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