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文学如何抉择?是生存还是毁灭?……听文学大咖们如何作答

2017年05月13日 23:28:1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记者/秦玉婷)

  世界是平的,文学凹凸有致。

  你会不会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文学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如何寻求新时代的突破?文学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如果你是这样的文学迷,那这件大事你一定不能错过!5月13日,众多文学大咖齐聚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贴近现实、面向未来,探讨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坐标和意义。

  本次论坛以“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为主题,嘉宾阵容空前,云集了当代著名的作家、评论家韩少功、方方、迟子建、舒婷、李洱、刘醒龙、雷平阳、格非、陈仲义、贺仲明、杨扬、何言宏等人,江苏作协主席范小青、副主席韩松林、汪政等人也出席了研讨会。另外,省内外创作成绩瞩目的文学新秀和青年作家也受邀参加研讨,共同享受了这场文学界的盛宴。各嘉宾代表把目光投向新媒体下的文学抉择,共同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文学发展困境与文学出路,碰撞出热烈的思想火花,力求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江苏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带来新思考。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发言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发言

  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看看论坛上各位大咖都说了啥。

  灾难还是福音 新媒体与文学的博弈

  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不管争论如何,它仍然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影响着现实生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直言:“新媒体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都很大,当然也在对文学本身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网络文学的产生,对大众、对读者的精神层面影响也很深刻。”

  现场图

  新媒体有着快捷、有效、便利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文学也同样可以搭上“顺风车”。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罗振亚教授以诗歌创作为例,表明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微时代的出现,造成了诗歌存在状态和传播格局的突变,助长诗歌大面积的增长,改变了写作者的思维和形态,因此每个人心态非常自由宽松。这种江湖对庙堂的取代,使约定俗成的写作秩序和规范宣告无效,文学得以快速发展。”

  “这是个又好又坏的时代”,诚然,在提供便捷的同时,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隐患,这种语境下的文学也难以幸免。高度的娱乐化和游戏化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它把所有政治的、严肃的内容,都带入娱乐时代,“有点像陈仲义说的,是一个嘉年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洪治纲教授这样概括。罗振亚教授也直言自己的担忧:“网络确实藏龙卧虎,但也是藏污纳诟,鱼龙混杂。经常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些好诗被带出来的同时,一些垃圾诗也是在鱼目混珠,拼音式的段子铺天盖地,狂欢游戏的倾向非常明显。”

  “新媒体现在进入我们的世界,也许不久的将来,这是一场灾难,或者是一场福音。”如同厦门城市学院人文与艺术系陈仲义教授所说,新媒体与文学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喜怒哀乐 外壳下拥抱本质

  现场图

  作家韩少功从人文关怀出发,对议题有独到见解。“人是文学的主体,如果人和人的生活本身开始发生变化,文学随之而来的变化可想而知。”他同时提出“远和近”的说法,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比较清晰的距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天涯若比邻”,现在的“近”不再等同于真正的距离意义。创作的主体和内容发生变化,文学必然不能规避风险。

  迟子建把落脚点放在大环境下文学生活的变化,“新媒体形势下,有一些生活,起码文学生活失去了,比如说钱钟书先生写到的《邮轮》,谁还能发生这样的故事,比如说法兰西情书,也是在邮轮上写的情书,现在当然也不会有了。”

  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往往带着一种拼凑的形式在发展,随心所欲的创作带来的是素材的积累和泛化。“如同歌唱类比赛一样,来一个串烧展现自己的歌唱水平,但往往让人觉得不是那个味,就像生锈的锯子锯出的声音。”迟子建表示,“当然创作肯定不该是这种拼凑,我们肯定是要拥抱文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真实的一个躯体,她的喜怒哀乐等等。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学昕教授同样秉持这样的观点,“我们讨论的这个形式外在的东西,媒体也好、网络也好,最终是一个生活的变化,或者人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这个文学的一个挑战。生活本身不断在挑战文学,媒体不过是一个外壳。”

  向前还是向后  好时光愿不被辜负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与会嘉宾对新媒体时代作家的命运问题意见并不统一,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王侃教授强调科技层面对文学和作家的影响,认为“文学是不会死的,但是作者肯定要‘死’了。我特别想强调一点,我们这些人可能是传统文学最后一代见证人。”科技的发展渐渐取代作家执笔给读者带来阅读的过程,而作家方方则据理力争,“你忽略的一点,你是觉得作家是为读者写的,忽略了文学是一种个人表达。读者读不读,有多少人读,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无所谓的,是我自己想表达。”

  正如作家格非引用司马迁的例子来佐证,“个人文学创作还会存在下去,司马迁知道自己生前不会出版自己的作品,但是仍然会坚持创作,相信这个作品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流传。我们现在不能判断,也不能提前知道将来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我相信文学创作会以某种方式存在。所谓的独到的见解,必将通过一个隐秘的,一个特殊的方式进行。”如此温暖和正能量的话语,也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新媒体就像空气,你离不开它也摆脱不了它。如何在其中寻求一方发展,这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迎合时代之声,利用新媒体之变,实践文学抉择之路?我们无法从这些讨论得出一个万能答案,但这些热烈的讨论中所碰撞出的火花,将是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思想遗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