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缺水的非洲,看江苏企业如何帮忙丨一带一路江苏风

2017年05月10日 10:48:08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陆啸

  干旱缺水,是非洲面临的一大挑战。穿行于埃塞俄比亚的城乡之间,我们看到,尽管有些地区淡水资源并不匮乏,但由于整体基础设施落后,没法做到可持续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在偏远的山区,大量居民得不到安全饮用水的保障。缺水,成为生活的常态。

  要想成为最好的朋友,就得给对方最需要的帮助。在距离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约80公里的墨格镇,由于正值旱季,用水成为居民生活的最大问题。中材国际(南京)丹高特水泥厂项目的送水车,每天都会开到这里,需求量旺盛的时候,一天要送水两三趟。

  村民们已经习惯带着水桶早早地出门排队等待,而每接满一桶30L左右的水,就能满足当地六口之家一天的生活需要。身穿印有Sinoma标志、橙色工作服的中材人,成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熟知的送水人。

  不仅是送水到人口相对稠密的镇上,中材国际的送水车还会开往山区,由当地政府派出的武装人员一路随行护送。

  沿着东非大裂谷的支脉往半山腰走,当沿途分散的原始村落引入眼帘,就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缺水给人们带来的困扰。

  村民们要翻越崎岖的山路,下陡坡,才能在几公里外一口深不及脚面的泉眼里打水。遇到旱季来临,就只能一点一点地在水源处接水,最干旱的时候,还得从地表的泥浆上面“刮”出水来。

  而相隔仅一米远的地方,就是牲畜的饮水口,到了夏季,蚊蝇乱飞。如果饮用生水,很容易得传染病。

  打水,再把水背回家,是当地妇女儿童每天必做的家务,有些个头不高的孩子,一个人要肩背手提三五个水桶。在这里,免受疾病侵袭的屏障,不是医疗技术和药品,而仅仅是干净、卫生的水。在这里,延续人们对生活期待的,也是首先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水。

  一般而言,解决山区缺水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凿井,然而要在埃塞俄比亚岩石密布的高原挖掘一口水井耗资不菲。即便水井挖好之后,还需要昂贵的抽水泵以及稳定可靠的电力作保证。正因如此,截至目前,江苏企业只能以“送水人”,而不是“挖井人”的面目出现。

  饮水不忘送水人。为了用水而疲于奔波的当地人,也对中国人报以热忱的感激。在打水现场,一位抱小孩的妇女告诉我们,因为要照顾幼小的孩子,不便出远门,江苏企业的送水车,为她们就近打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为了让摄制组顺利完成在马路打水现场的出境拍摄,很多与我们语言不通的镇上居民自发站在道路两头,指挥调度交通。

  水,善利万物。近年来,中国大力研究解决水问题,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未来,中国可以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与非洲国家合作,新建、改造和升级供水管网,改变落后的工农业生产用水模式。我们相信,中非加强水资源利用合作,可以有效化解非洲的“缺水”难题,从而为中非全面深化合作注入新动力。这并非一日之功,却前景可期。


一带一路江苏风系列报道
厉害了!三年来,江苏是这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
雅加达鱼市:现实版的《海底总动员》
深藏功与名:—波三折的“无水港”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