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芳:不畏艰险的“护水人”

2017年04月29日 06:42:28 | 来源:新华报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4月22日,记者登录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网站,顿时被一张耀眼的央视新闻联播截图吸引:截图上,一头披肩长发、一副近视眼镜、身着一款别致枣红色上衣的该院院长王沛芳教授,手捧着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神情庄重地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地为她和同台领奖的科学家鼓掌。

  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70后”的她,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已经不是第一次,每一次获奖都是她不畏艰险攀登科学高峰的最好见证。

  研究水污染“控制处方”,屡获国家大奖

  外表看上去有点纤弱的王沛芳,在专业上很“猛”:32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又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年出生的王沛芳,本科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家乡保定原本有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但生性要强的她不满足于过“舒服日子”,工作两年后便考取了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又再接再励考上该校博士,直至成长为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名主攻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专家,王沛芳围绕我国流域河湖水环境质量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突出问题,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973课题、863课题、重大水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课题研究等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收录51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仅有8个,王佩芳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跻身榜单,其获奖缘由是:“研究团队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建节水减污和面源防控四道防线系统,发明水肥精准施用设备、便携式水质净化器等核心技术和创新装置,开发灌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攻克灌排系统与面源防控相耦合的关键技术瓶颈,在新技术的工艺、结构、材料和装备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成果广泛应用于灌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中,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如今,国家三大科技奖榜单上都有她的名字:除领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外,她参与的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成为“获奖大户”。

  研究“线路图”中写满了“拼”字

  追寻王沛芳的科研轨迹,不难发现,她的研究“线路图”中写满了“拼”字。

  在做城市水利综合建设项目时,为获得详细的基础资料,她和研究团队冒着夏季的烈日、冬季的寒风,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50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研究范围内的每个湖泊、每条河道。

  浙江丽水,40度高温。来这里调研城市内河控制性工程项目的王沛芳,肩背资料,手持图纸和笔记本,脚穿运动鞋,与男同事一起踏勘河道和坑塘,在烈日下常常一走就是一整天,全然不顾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不顾脚上磨出血泡的疼痛,不时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详细记录河道及沿岸特征资料,一干就20多天。这项成果的实施,解决了城市与城乡河湖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城市河湖防洪与供水安全、水质改善、水景观美化与水生态修复的协调统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作为技术负责人,她起草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被作为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在全国600多座城市推广应用,为我国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探究太湖水污染严重、蓝藻暴发频繁机理时,她带领团队多次到现场考察。一次在太湖上采集样品时,突然刮起大风,惊浪拍打着船舷,船在湖水中剧烈摇晃。她没有因此撤退,而是让人把缆绳系在她腰间,从而采集到了大风浪作用下太湖底泥中污染物悬浮释放的样品,成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经过多年研究,她的团队发现了太湖入湖河流及沉积物对湖泊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规律,获得了30多项河流氮磷净化发明专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为有效降低太湖水体中氮磷浓度、改善太湖入湖河流水质、进而减少藻类爆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成果《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及《湖泊沉积物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河湖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往往能取得卓越的效果。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却是艰苦的、枯燥的,如果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没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王沛芳如是说。

  严师+益友,助学生成为优秀“护水人”

  王沛芳的团队中有40多个在校学生,每年经她指导毕业的研究生都有10多个。在学生眼里,她是严师,更是益友。

  “严”字当头,是王沛芳对待学生的一贯风格。曾经有好几个学生由于学习和实验态度不端正而被她批评得哭过,而毕业时学生也会抱着她掉泪,感谢她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对学术、对真理心怀敬畏,懂得该怎样做人做事。

  “严”字之外,更多是爱。王沛芳时常会通过团队内部QQ群、电子邮件、短信等,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适时进行沟通交流。“往往是我们晚上9点多发送文章或实验方案给王老师,第二天就能在邮箱中看见回信了,而时间显示她经常帮我们改论文到夜里一两点。”一位研究生感言。

  研究生杨迪至今记得2012年6月的一个深夜,在他突发急病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抢救时,王沛芳不顾妊娠反应,从30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医院探视,等她回到家中时已是凌晨3点。

  还有一位本科生,至今都不知道是谁每个月资助她生活费,让她安心完成学业,而那位悄然资助学生者正是王沛芳。在王沛芳看来,对学生严要求是为师的责任,而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样是为师的责任。

  迄今为止,王沛芳指导及协助指导的毕业博、硕士研究生已有30余人,他们有的在国家环保、水利部门工作,有的下沉到基层单位,以不同方式参与河湖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对此,王沛芳深感欣慰:“我希望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能为国家的水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