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5后"男生的戏画 让昆曲名家、文人墨客都爱不释手

2017年04月28日 21:58: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周安琪 摄影/夏天)

  画者陆诚,一名自由艺术家,今年22岁。14岁起,他便自学绘画。

  4月28日下午,《画介 陆诚绘画作品展》在南京可一画廊开幕,这是他举办的第三次个人画展。


(《画介》 画册内页)

  展览共展出陆诚近年来创作的纸本水墨戏曲绘画近40幅,开幕当天即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其中不乏昆曲名家石小梅、李鸿良,资深教育评论员戚若予,江苏广播著名主持人文岚等各界名人。

  他们纷纷赶赴此地,为昆曲,为戏画,更为陆诚——一个患有自闭症,却因热爱昆曲艺术而熠熠闪光的青年。

 
(陆诚)

(画展作品 《刀会》)

  画展策展人、南艺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林书传为展览取名《画介》。此“介”有一重意涵颇为有趣:“介”字取自于古戏本,为戏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哭状名“哭介”,笑状为“笑介”,假取“画介”为题,则表达了一个“戏痴”用画笔参与舞台的特殊方式表演方式。

  陆诚的画

  像,还是不像?

  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表示,自己很早便认识陆诚。陆诚和昆剧院的缘分之深亦堪称神奇。

  李鸿良指着身边一幅《借靴》向记者介绍道,“这幅画是陆诚画的我与师弟计韶清老师。从丑角开始,他(陆诚)通过绘画走近了昆曲,也慢慢走向一个更健康快乐、更好的状态。所以说,昆曲不光有艺术的功能和感染力。它抚慰人心”。

  李鸿良评价陆诚作品“形似、神似的简笔,原汁原味”。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 李鸿良 接受荔枝新闻记者采访
他身旁是陆诚的画作《借靴》)

  “其实很难说‘像不像’。但知道戏的人,他就会知道。戏里‘出神’的东西,被陆诚‘入画’了。”戚若予给出了另一种解读。

  戚若予说,看戏是个人爱好。自己是兰苑剧场的常客,只要有昆曲,几乎一部不落。“每次在兰苑剧场看戏,都会看到陆诚。”待后来慢慢了解陆诚的故事,看了他的画以后,愈发觉得有意思。在戚若予看来,哪怕是同一出戏,都会给不同的人以全然不同的观感,“包括神韵、戏服颜色、舞台布景……陆诚的画笔反馈的就是他心里的‘戏’。”

(资深教育评论员 戚若予 接受记者采访)

  陆诚在这个舞台上,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色彩。戚若予说,“陆诚的画,保有一种‘童稚’的本真。”没有人情练达,没有圆融世故,他单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或者说,陆诚根本没有“像”的概念。

  “所以杜丽娘的脸可以是黑色的!”戏本如此,人生亦然。所画即所想,我心即我生。

  关于人生,我们有太多说辞和形容,而最经典的一种或许正是——戏如人生吧。“陆诚的社交层面或许没有一般同龄人那么开阔,但戏剧舞台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它是青春之门也好,命运之门也罢,总而言之,找到了钥匙的陆诚是幸运的。

《牡丹亭·游园》中,“黑着脸”的杜丽娘

  陆诚其人

  在孤独里,还是在人群中

  “陆诚的画,他自成一体。”心理类电台节目主持人文岚对记者说,“每个人心中的风景都会通过不同方式投射出来,有的人是音乐,有的人是绘画。”陆诚通过画笔,说他的心里话。透露出本然的自由。生命应该绽放,因为他们都有独特的美。来客的观看和赞赏也会给陆诚以鼓舞,或许这就让他从原本孤僻的角落走到人群中。“艺术像一根挂钩,通过这个挂钩,人与世界产生了联系。


(江苏广播著名主持人 文岚 接受记者采访)

  创作是极个人化的抒情与表达,画展策展人林书传认为,无需过多介入系统训练,只要“保护好陆诚”,就可以了。面对昆曲题材的戏画创作,陆诚似乎也抱持高度的自信,直抒胸臆,着色和笔触都利落,潇洒至极。受到众人的关注后,陆诚的生活也变得热闹起来。在展览当天,他被“众星捧月”一般围绕。人们不吝赞辞,争相合影,不仅珍惜他的天赋,也爱护他的骄傲,宽待他的紧张。现场,陆诚兴致来了,即兴唱起几段小曲儿,还耍了一轮金箍棒。平时与人交流稍显吃力的陆诚,唱曲时却毫不打顿,字正腔圆。四周掌声阵阵,为他对待昆曲艺术的一片赤诚。


(陆诚 即兴表演)

  荔枝新闻记者了解到,画展将从4月28日延续至5月20日。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前去观看欣赏。


《画介·陆诚绘画作品展》部分画作欣赏

展陈作品

《牡丹亭·惊梦》

《白罗衫·看状》

《草庐记·芦花荡》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